正文复制
寻找千年窑火兴旺不熄的密码——江西省景德镇市的陶瓷文化传承之路
景德镇,一个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的城市,有着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历史上的景德镇,“村村窑火、户户陶埏”,历经72道工序烧制而成的瓷器,优中选优,一部分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成为皇家御用之物,一部分沿着丝绸之路,随着路上驼铃、海上风帆,一路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抵达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使得这座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内陆小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瓷都”。
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在草长莺飞的时节,穿梭在这个被李约瑟称之为“全世界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的大街小巷,发现往日的“瓷都”正沉下心来一心一意在做陶瓷文化的传承:寸土寸金的闹市中心,随处可见或保护或改造利用的窑作遗址遗迹;快节奏的工业文明如火如荼,这儿仍然坚守手工制瓷技艺;毫不起眼的临街店面或民居,里面却是一座承载着景德镇历史记忆的博物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却是国内外瓷器文化向往者的乐园……乍一看,这座城市朴实得看不出“都”的影子,但空气里却氤氲着浓郁的“千年瓷都”气息,在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活化”着古老的陶瓷文化,续写着千年瓷都新的辉煌。景德镇在陶瓷文化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X的十八大以来,当地探索的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了瓷业作为高耗能产业的转型升级,摆脱了随着瓷土资源不断消耗而陷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境,开启了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新征程。
原真性保护迈出传承的第一步
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域,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门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曾生产了故宫中90%的瓷器,是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
今天以御窑厂为核心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的里弄作坊成为熙熙攘攘的文旅融合新地标。可谁都不曾想到,20多年前,御窑厂的重点遗址分布区一直被各类办公楼和民宅挤占,遗址保护开发及周边环境整治始终是难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景德镇迅速加大对御窑厂遗址及其周边重点保护区的环境整治提升,不仅御窑厂遗址,周边的传统街巷、民居、商铺、民窑作坊以及作为产品运输交通线的昌江都被保护了起来,共搬迁、拆除占压建筑近10万平方米,征收了周边大量房屋用于建设博物馆及保护配套设施。与此同时,还加大了遗址区考古研究力度。在历年多次进行抢救性发掘和工程项目清理工作的基础上,对围墙东侧、遗址西侧及御窑博物馆新馆建设场地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随着对明清作坊遗址、明代马蹄窑遗址、明代葫芦窑遗址的深入挖掘和保护性展示,游客可以透过徐家窑燃烧着的烟火、明清匠人生活的房屋里弄、非遗传承人的手工制瓷工作台,直观“看见”古代制瓷文明的高峰。如今,站在龙珠阁上远眺,御窑厂遗址和御窑博物馆在传统与现代的辉映中散发出独一无二的魅力,令人心生向往。
陶瓷文化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科技的加持。为了讲好数百年来的御窑故事,2021年7月,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陶瓷考古人员在40多年来出土的海量陶瓷标本基础上,联合多家国内顶尖院校、机构,开始筹建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工作人员运用先进仪器设备及数字技术打磨绘制古陶瓷基因库知识图谱,创建出承载着10000多片古瓷片信息的陶瓷基因库。通过对古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采集,制作成物理和数字形态的基因标本,可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为文物保护与研究、文物复仿制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等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作为有着千年陶瓷生产制作历史的城市,景德镇90%以上的文化遗产与瓷业生产密切关联,数量众多、保存完好。景德镇以对历史、对后人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从保护规划编制、落实主体责任、守牢安全底线等方面着力,推进瓷业文化遗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成功申创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一方面,依托考古研究和田野调查,深入挖掘阐释景德镇陶瓷历史脉络、技艺体系和文化内涵、精神标识,坚持大遗址保护理念,整体保护各类老窑址、老街区、老厂区、老里弄、老会馆、老码头、老烟囱等瓷业文化遗产,并推进分类、分级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坚持活化利用,依托文旅或功能再造,实现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生活产业价值的融合,努力让每一栋建筑、每一件瓷器、每一处细节来讲述历史、讲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