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毛泽东诗词中的史诗合一
史诗,是文学术语,也是美学范畴。史诗作为美学范畴,强调作品反映历史题材和社会风貌的现实主义特征,侧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作品所再现的真实历史。毛泽东诗词艺术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具有气势宏大的史诗底蕴,饱含格调崇高的史诗价值。
中国历史长河的艺术缩影。清代诗评家袁枚《随园诗话》有言:“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毛泽东读书不辍,胸藏万卷,一生都在研读历史、评说历史、借鉴历史。他在“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的风物演化中感触历史;在“阅尽人间春色”的昆仑面前拷问历史;在“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文学经典中品味历史;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似水流年中解读历史;在“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的正邪争斗中审视历史。有学者用“掌上千秋史”评价毛泽东诗词的历史意味,一语中的。
1964年春写的《贺新郎·读史》囊括以中国历史为主体的、跨度百万年计的人类社会发展轨迹,是毛泽东晚年诗词的“压卷之作”。“人猿相揖别”,手笔奇特而幽默。“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披沙拣金,一语道破历时久远的石器时代。几千年的铜器铁器时代,只用“铜铁炉中翻火焰”便使其意自明。“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铖”那些被当时统治阶级诬蔑为“盗”“匪”的农民起义领袖,才是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风流人物”。“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用柳亚子的这句赞语来点评《贺新郎·读史》可谓恰如其分。
毛泽东通晓历史,纵观古今成败,历览先贤得失。《沁园春·雪》列举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来“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七绝·屈原》对遭谗去职、愤然投江的屈原充满敬仰。“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七绝·刘蕡》对胆识过人、敢于直谏的“中唐俊伟”刘蕡大加赞赏。“贾生才调世无伦”“少年倜傥廊庙才”,《七绝·贾谊》《七律·咏贾谊》既肯定他“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