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加快建构文明学自主知识体系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深入开展文明学研究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文明学研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支撑。
以科学理论指引文明学研究前进方向
深刻揭示文明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这深刻揭示了文明研究对国家发展、民族兴盛、文明传承的重大意义。
创造性地概括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开创性地总结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五大特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和创新发展做出中国式解答。
积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物质文明、ZZ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彰显了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不仅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也为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明确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命题。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充分说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知识来源的本土性,体现了对深化拓展中国文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的深谋远虑。
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博大精深,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学理哲理,体现了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有必要积极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学学科,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生动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建构文明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先贤们对自身历史发展经验的思考和总结亦从未停止。《易经》有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