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17下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二、给定资料:
材料1
网络宽带提速、三网融合、智能终端设备普及……短短十几年,互联网应用场景已被极大拓宽,移动互联时代,屏幕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信息“看板”,细化的信息消费产品也正被商业开发者精耕细作。
职场、健康、法律……在各种专业领域有了困惑怎么办?以前,人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
寻找专业人士帮助,现在,随着互联网上“知识分享”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这一过程被大大简化了。自2016年以来,涌现出许多新的知识付费产品,具有付费咨询、付费音频、付费课程、有偿问答等功能的在行、知乎、分答、喜马拉雅等知识分享平台纷纷出现,涵盖了文字、音频、视频、O2O等多种形式,开启了以“知识”作为贩卖物的有偿共享经济模式。利用数字家庭设备点播节目、购买娱乐软件,以移动支付购买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产品学习名校课程,在线付费学习……多样的移动支付手段,便捷的支付通道,使得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实现“变现”。在信息时代,消费者从源头开始满足自身需求,想拥有更大的主导权,深度参与到信息消费过程的流程设计中。
材料2
“免费”一直是互联网领域的通行准则,但到了2016年,这一准则被打破。三年前,有新电影上映,许多人会在网络上寻找高清版;三年后,看电影的场所转移到了电影院或视频正版网站上,交几十块钱买个会员就可以观看。三年前,想看书,会在搜索引擎上找最新章节,忍受错字百出的手打盗版;三年后,Kindle、多看、微信阅读广泛流行,一个月花几十块钱,就可以看到许多排版精美的正版小说。三年前,到处都是免费音乐,花钱下载被人认为是“傻子”;三年后,交几块钱就能成为会员,音乐无限畅听。三年前,在线教育收费很难,只能通过免费的讲课视频,将线上的流量引到线下去收费;三年后,线上看收费的课程,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从习惯免费到接受付费,只用了三年。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显示,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产生过数字信息的付费行为,15.6%的用户有进行付费的意愿但还没有付费行为,50.6%的用户不愿意也不打算为新媒体内容付费。相比2014年,不愿意为新媒体内容付费的用户在减少。
2016年企鹅智酷通过网络进行调查,发布了《知识付费经济报告》。报告显示:有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其中订阅付费资讯或付费下载资料的人占50.3%。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38%表示体验满意,还会尝试;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满意,对于付费得到的内容自己本可以找到免费的途径来获取。从消费者为知识付费的主要驱动力来看,首要驱动力是“获得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或见解”,其次是节约时间和精力成本以及积累经验提升自我。从消费者的付费内容偏好来看,“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最被认可,有63.3%的人有愿意付费,其次是职业与学业的发展建议;从消费者对于内容提供主体的偏好来看,48%的人没有特别偏好,会根据付费内容和价格进行权衡,知名权威的教育机构、专家、大V和事业成功的企业家是消费者较为认可的付费内容提供者。
财经作家吴教授认为,知识付费从本质上看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是信息分享市场的供给侧改革。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兴起以后,信息实际上是过量的,很多信息虽然是免费的,但信息密度低、营养价值低,用户要消耗的时间成本很高。人们越来越愿意通过付费快速获取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但内容产品不像实体商品。“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消费者无法衡量自己的付出与得到是否对等。
材料3大三学生L,2016年在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上共计花费3517.91元:赞助11场知乎Live,成为某读书App会员,订阅财经类和古典音乐节目……对于L花3500多元为知识付费,身边有同学认为她“很傻”,毕竟网上免费的知识到处都是。L却认为:“这种付出是值得的,购买相关知识产品,快速找到和自己兴趣爱好相近的优质内容,获得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即时指导,有效帮助自己筛选信息,节省大量时间,同时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但是,L也有心情不爽的时候,购买了一项“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产品成为会员后,可以每周获知全球传媒业的动态及发起人就某个话题的个人解读,不久后她却发现这些仅在会员内部分享的内容出现在某知名高校的微信公众号上,自己付费购买的内容别人可以轻易获得,对产品的信任值和期望值大打折扣。此外,她还发现自己所报的一门价值680元的英语课程,在某电商平台上仅以25元的价格出售。
大一学生M,花费500元购买了某英语在线网站为期10天的视频网课。参加完这次网课之后,由于对付费课程的内容和效果产生了顾虑,她再也没有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她表示,“每期都有不同的讲师授课,有的讲的很好,有的则很水,学不到什么东西,总体来说水的比例占一半多。视频网课不靠谱,以后这种网络课程自己不会再购买了。”
材料4
2016年,两家互联网公司相继推出新产品——“分答”和“知乎Live”付费问答应用,瞬间“引爆”市场并得到社会高度关注,众多互联网用户入驻这些应用平台。
“分答”,采用60秒在线付费语音问答+提问分成的模式,产品遵循一对一原则,所有人都可以向行家提问,行家会为答案定价,并且在60秒语音内回答完毕。提问者则选择感兴趣的人直接提问并支付相应的回答费,偷听者支付1元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平台上的答主基本都是各行业专业人士,如医学专家、教育精英、职场导师、科研科普工作者等。分答创始人介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一搜即得的通用化、公共化知识,
60秒语言回复,不但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定制化需求,更提供了有情感力的回答,向特定群体传递有价值的知识与见解,打造垂直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往往信息更有效、视角更独特、思考更深入。
“知乎Live”,产品遵循“一对多”的原则,每场Live有一个特定主题,在播出前通知推送到知乎客户端首页。在某领域有专业积累或擅长的用户将成为分享者,分享者会在特定时间段内开启Live群聊,加入群的听众可以以文字形式提出问题,分享者用语音实时答疑解惑。每场直播都有人数限制,听众需要购票进入,门票由分享者自主定价。2017年5月,知乎Live推出“7天无理由退款”功能,即用户购买的知乎Live结束7天内,如果收听语音没有超过15条,就可以无理由退款。知乎Live还推出为优质内容给予流量补贴、升级评价系统,提供高效的版权服务等,开始探索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知乎联合创始人表示,
“知乎希望通过探索市场机制逐步打造一个平台、讲者、知识消费者共赢的良性生态圈,实现知识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
材料5
“KJ”是北京M视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视频产品,由前央视编导团队制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担任历史顾问。其内容主要关注历史人文、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领域,每期节目时间3分钟左右,向用户普及历史文化知识。“KJ”团队于2015年6月正式成立,2015年10月正式上线今日头条、腾讯视频和微信公众号,此后保持每日更新。2015年11月“KJ”同名App同步上线应用市场,并陆续在爱奇艺、优酷等50余家平台上线。2016年12月,“KJ”App上线《优雅集》《西域列国传》等付费视频节目,在喜马拉雅上线《铭知故问》音频付费节目。没有低俗内容的炒作,没有所谓网红的带动,凭借屡次突破千万级播放量的3分钟短视频,“KJ”被认为是“最棒的互联网历史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