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21年安徽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B卷
材料一
新春伊始,《新农村》记者小梁到基层调研,以下是他在两个村庄采访的片段。
“村子真干净”,这是外来人对东各村的第一印象。村道上见不到一张纸片,家家院里院外也清清爽爽。
79岁的高大妈笑着把小梁往屋里迎。冬季取暖煤改电以后,高大妈家装了地暖,外面再冷屋里也舒服。高大妈自己收拾得利索,家里拾掇得干净,屋里屋外的花儿都修剪得齐齐整整。她言语间透着喜悦,“儿子孝顺,春节前辞了城里的工作回来,专门照顾我们老两口。”“爸妈上了年纪,身体都不大好,有个头疼脑热,身边没个人照顾那肯定不成。”高大妈的儿子小曾买完菜刚一进门就接过了话头。
东各村是太行山脉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不大,一共250多口人,但老龄化程度不低,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0多位。平时,村里就是这些老人“守着”。村委会一周放两次公益电影,捧场的也都是这些老人。“村里的大爷大妈都是居家养老,儿女负责赡养。子女外出打工的,只能是老两口互相照顾。村里打算建个‘托老所’,解决老人的日间吃饭和活动、照料问题。”村X支部委员李大姐介绍说,她时常会到高大妈家来看看,帮衬帮衬。听说要建“托老所”,高大妈觉得不错,“老姊妹能时常见上一面,唠唠嗑。”“老爸腿脚不好,出不了门,我们在跟前伺候着才放心。”小曾说。儿子能在身边尽孝,高大妈心里满意,可也着急。她跟李大姐商量:
“咱村里能不能办个产业,让我儿子也能有点收入,不然他光照顾我们了,以后咋办?”
李大姐说,东各村边有条远近闻名的宋代古道,村内还保留着古道上唯一的一座三孔拱桥,来的游客不少。
村里已经有10多户拿到了农家乐的经营执照,她说:“要是乡村旅游搞起来,不愁您儿子没事儿干!”
坐落在太湖之滨的水乡小村开弓村,则是另外一种景象。弯弯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如箭在弦,村名由此而来。
甜茶、昆曲、桥文化……在开弓村文化纪念馆,或图文,或影像,或模型,地方风土人情跃然眼前。陈列厅里,一件件旧物什,散发着浓浓的年代感。“有不少是村民自己捐赠的,像这个老式碗橱,还有那套八仙桌椅,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被村里人称为“农民教授”的老姚感叹,这里存放的是村民共同的乡村文化记忆。
开弓村越来越富,村民的生活和城里无异,但老姚喜中有忧,开弓村曾经是“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如今,农耕文化,蚕桑文化却有淡化之势,“这是我们的根啊!”老姚颇有感慨。
如何传承乡风民俗?“首先要发挥好乡贤的力量。大家都有共识,要有个乡贤议事会。”老姚说。在成立后的乡贤议事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要以有形的形式展现开弓村文化,如熏豆制作工艺,婚嫁习俗,摇三橹船,桑、蚕、丝到蚕丝被的一条龙产业……为什么要以“有形的形式”?老姚说:“让来到开弓村的人,从亲身参与民俗活动中体味到农耕文化和蚕桑文化的韵味。”村民的文化活动要有载体,开弓村发展较早,能用的土地已经不多,怎么解决?经过商议,村里准备把老仓库改造成文化礼堂。老姚高兴地说:“脚手架已经搭起来了,估计5月份就能启用。”按照规划,礼堂能容纳100人左右,今后村里的X员活动、小型培训、会议、文艺演出都可以使用。
未来,开弓村的文化回味必定更悠长。
材料二
走进李石村村民李姐的超市,她指着里面几个书柜说:“这就是微光书苑。现在有10多平方米、4000册书,既是阅读室,也是给孩子们上课的地方。”
2005年,李姐在村里开了个小超市,很多村民经常来买东西。“在超市支个麻将桌吧,俺们打牌,你挣钱。”
面对村民的提议,李姐却有自己的想法。在她家,祖父好写字,父亲乐读书,李姐在忙碌之余也坚持读书、写诗。她自己爱书,也想让更多人读书。“种下满地金黄的庄稼,才是为旷野除草的最好办法。”李姐想到曾在书中看到的句子,“要驱赶心灵的荒芜,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阅读。”2008年春天,李姐自掏腰包买来300本旧书,又拿出自己收藏的200本书,把它们摆在了店里,在超市里辟出一片阅读空间,写上“微光书苑”四个大字,贴在书边的墙上。“为什么起名微光?就是一个农村小超市的货架上,摆了几本书,本身就非常非常微小。”李姐说,“微光虽微,但可以不断点燃火种。”
不要证件、不办手续、不收钱,零门槛借阅,书会不会被一借而光?李姐一开始有些担心。但实际上,书苑刚办起来时,前来借阅的人寥寥无几,有些人甚至根本没注意到货架上还有书。一开始,只要有孩子来还书,她会问一些问题:主人公是谁?对什么情节印象深刻?回答出来的孩子可以领到铅笔、橡皮,写了读后感的还能得到笔记本……来的孩子越来越多,村里大人也开始问了:“小孩看书有奖品,我们看书有没有?”“有呀!”
李姐说。她准备了小毛巾、牙刷,虽然不贵,但鼓励阅读很有效。李姐说,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大人、孩子相互带动,村里阅读氛围越来越浓。“一开始是好奇,后来真是为了读书,《居里夫人自传》我就看了三遍。”刚参加完高考的19岁女孩小梦是微光书苑的第一批读者,“有时候看书入迷了,都顾不上吃饭。”
借阅的人多起来,书渐渐不够用了。“自己的藏书,亲戚朋友家的书,能找的全都找来了。”看着逐渐借空的书架,李姐又喜又优,“上哪儿找更多的书呢?”任何能想到的法子,她都试了个遍。有人质疑,有人嘲笑,她却始终坚定,家人的支持也给了她很大鼓励。母亲编麦秸秆草帽攒下的2000元,给她拿去买书;大姐给父亲买衣服的钱,父亲揣在兜里,直奔书店;二姐每次来走亲戚,手里提的不是水果,而是两摞书……
2012年,李姐一家自费创办微光书苑,在乡间推广阅读的事迹,逐渐开始受到外界关注。越来越多的机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与她联系,上海一家公益组织一次就捐赠了6000多册书,总算是慢慢供上了。随着微光书苑名气增大,不断有其他人想要加入。最多的时候,零门槛借阅模式的微光书苑有27个合作伙伴,书苑走进了超市、旅店、诊所、幼儿园,还组建起百余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累计受众30多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微光”汇聚起来:69岁的村医老程,将自己医疗卫生方面的书籍全部拿出来共享;退休教师老全多年来坚持给孩子们辅导作业;大学生小茹从小学开始,就帮忙组织微光书苑阅读分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