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X立X兴X强X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百年大X史诗一般的奋斗,书写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里,书写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是对中国共产X“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朴素表达,是新时代“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也是对X一百多年来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把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始终秉持“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理念,为增进民生福祉行之笃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X始终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X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如果说,“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是马克思作出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选择,那么中国共产X人正是以马克思为精神坐标,立下“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的誓言,并且转化成“为人民谋幸福”的行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X的中国共产X,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旗帜上,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X的全部奋斗之中。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救国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迫切需要下,中国共产X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从此有了主心骨。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鲜明提出,要“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毛泽东在X的七大上明确提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我们X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X章、确立为X的根本宗旨,成为每一个共产X人的行为准则和战胜一切敌人的重要法宝。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国家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积贫积弱、满目疮痍,人们所思所盼的是如何解决温饱,梦寐以求的是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转一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真切向往。毛泽东在视察九江工农业生产时指出:“共产X从接管国民X政权的第一天起,就把眼睛盯住生产建设,不遗余力地抓好这一个中心工作。要让历史证明,我们不仅能够领导好革命战争,而且也一定能够领导好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让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
X的八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X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市场供应得到改善,财政收支趋于平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为稳定的提高。从1949年到1978年的近30年间,中国共产X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起步,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初步解决了占世界1/4人口的中国人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要问题,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X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国情出发提出,“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对现代化建设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小康”,这一饱含深厚文化底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好愿景,由此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醒目路标。邓小平提出了衡量改革开放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即“三个有利于”,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项重要标准。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人均800美元”到“生活更加殷实”再到“富裕程度普遍提高”,体现了人民生活步步攀登的积极状态,也从侧面反映我们X所确定的小康社会目标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内涵。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逐步开启,城市劳动者自主就业、扩大企业自主权、设立经济特区等政策实施。1978年至2012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相当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人民日子日渐红火、口袋日趋殷实、生活日益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