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加快提升应对极端自然灾害能力
近来,我国南方地区遭遇持续暴雨袭击,由此引发了泥石流、山洪、城市内涝以及流域性洪水等重大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华北地区又遭遇多年少遇的严重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今年以来,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都凸显了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和严重态势。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灾害风险高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也不会改变。我国70%以上城市、50%以上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高风险区。21世纪以来,年均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超过千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元。近年来,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趋势,我国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台风、强对流天气、冰冻冷害等也出现极端性强、区域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异常情况多发频发等特点。例如,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2023年7月底京津冀特大暴雨,以及2022年6—8月和2023年6—7月,我国多地连续遭遇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高温强度大的极端高温干旱,严重影响群众健康和经济运行。今年4月以来,华南地区多次遭遇持续暴雨袭击,强度大、时间长、灾害重,有的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广东北江发生超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清醒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灾害多发态势。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自然界造成危险而广泛的损害,洪涝、台风、高温热浪、强对流天气、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灾害的极端性、不确定性加大,对经济社会产生的风险显著增大。据世界气象组织报告,今年全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的最热4月、5月,连续12个月刷新同期最高值。5月24日,巴布亚新几内亚暴雨引发的特大滑坡导致近3000人遇难。5月上旬,阿富汗持续暴雨洪涝致300多人遇难。迪拜发生破纪录特大暴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5月以来,南亚、东南亚多地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多个国家打破最高气温纪录。5月25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出现26个龙卷风,导致100多人遇难。据联合国减灾办报告,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全球自然灾害数量快速攀升,过去40年中仅水旱灾害就增加了6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报告指出,过去30年自然灾害导致全球农业生产损失约3.8万亿美元。世界经济论坛已连续多年将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作为全球最主要风险之一。可以说,极端灾害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