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史前文化印记
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显著特征,这在史前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1986年,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在《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一文中,提出中国史前文化的“重瓣花朵说”,论证了中国史前文化已形成重瓣花朵式的分层次向心结构。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朵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燕辽文化区、甘青文化区、山东文化区、长江中游区、江浙文化区是花瓣,各文化区彼此相联而又各具特色,中原文化区更是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也向周边文化区进行文化辐射。
“重瓣花朵说”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及其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从史前文化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基础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而通过新石器时期中原文化区这个花心的发展演变,可以窥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一些史前文化印记。
从考古学的视角来看,中原地区的文化谱系大致经历了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的主脉络。磁山—裴李岗文化形成于距今约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发现,在距今约9000—7000年前的前仰韶文化时期,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均发展了早期农业,出现了房屋与窖穴的定居聚落,以及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炊煮陶器等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尤其是裴李岗文化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遗址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发掘了数十座房址和数百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炭化稻,以及刻有符号的龟甲和鹤类翅骨制作的骨笛。这表明这一时期不仅形成了规模较为可观的聚落,也出现了社会分工和文明起源的端倪。同属仰韶文化源头的河北磁山文化,也发掘了面积可观的聚落群遗址,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家畜骸骨和窖穴堆积的大量粟灰。这一时期,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