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涵芬楼藏书:守护善本书香,传承文化瑰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藏书楼在延续文脉、教化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涵芬楼创立于1904年,以专藏善本古籍和地方志著称,是商务印书馆上海时期的藏书楼。出版家、教育家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之后,便着手筹建编译所的资料室,1909年,随着藏书量的增加,资料室正式以涵芬楼命名,取“善本书香、知识芬芳”之意。涵芬楼善本古籍和地方志的藏书体系传承了中华文化,对公众开放的管理理念则体现了从传统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
“求书四法”以充实馆藏
涵芬楼主要采用“求书四法”搜购古籍,即“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两京,远驰域外”。作为当时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为涵芬楼的图书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求之坊肆”意为零星购买散落在坊间书估手中的文献要籍,张元济在自家门前设摊“求买旧书”,每到一地出差,总先走访书肆,搜购元明刻本。“丐之藏家”是从藏书家处成批收购,据记载,主要有四次收购,即1904年购得绍兴徐友兰熔经铸史斋善本古籍约50余橱;民国初购得清宗室盛昱“意园”、广东丰顺丁日昌“持静斋”的不少旧藏;1925年购得扬州何氏藏书4万余册;1926年够得乌程蒋氏密韵楼旧藏精品,含蒋氏所藏《永乐大典》残卷10余册。“近走两京”意为从历朝旧都等经济、文化繁荣地域搜购文献。1911年张元济在北京访书,一个月就先后购得了《六朝政事纪年》《蜀鉴》《脾胃论》等元明刻本。“远驰域外”即访书还要放眼国外,如1928年10月张元济赴日本,访问了静嘉堂文库、宫内省图书寮等藏书机构,借照了40余册宋、元、明刊古籍。
据商务印书馆编辑曹冰严所记,从1918年到1936年间,涵芬楼所藏善本古籍和全国地方志,多数是张元济亲手征集的,对一些值得重视的刻本,他都仔细翻阅、精心鉴别,查核存目、批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