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坚持体用贯通传承好民歌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无形文化遗产,饱含着人类历史文化传统,代表着人类文化的精神高度,其中所蕴含的民族历史、民族心理、民族审美、民族气质是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再认识,是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世代劳动人民通过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出极其丰富且极具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民歌。民歌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的歌曲,在世代传唱过程可能湮没了原有作者姓名,却被其他传唱者改编或加工后广泛流传。作为一种用于人们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民歌源于生活,是维系古今之间、代际之间感情和思维,并使之得以一脉相承、赓续延绵的纽带。可以说,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都凝聚了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歌历史悠久,其主要内容表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生发的思想感情。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民歌为载体、用旋律和诗赋来书写的。远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歌舞艺术,最早的音乐是集诗、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其内容大都与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密切相关,这在《尚书·舜典》中关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中有鲜明的体现。《淮南子·道应训》中有道:“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里描写的是远古先民抬木头时所唱之歌。《吕氏春秋·古乐》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是先民敬颂天地与祭祀图腾的原始歌舞,记录了葛天氏部落的表演是由三人手执牛尾,以脚步击打节拍。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载有相传为黄帝时代流传的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首仅有8个字的民歌,表现了原始时期人们的捕猎生活。被学术界视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