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以点破面的经典战例:铁原阻击战
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为遏止“联合国军”北进,于1951年5月下旬至6月10日在朝鲜涟川、铁原地区进行的阻击战。在历时十几天的防御作战中,志愿军第63军顽强抗击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共歼敌1.5万余人。此役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以点破面的经典战例,通过这次顽强的阻击战,粉碎了美军抢占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枢纽的企图,为稳定朝鲜战场局势作出了重大贡献。
灵活机动,坚守铁原
铁原,位于朝鲜半岛的最中央,南通汉城,北达平壤,是半岛交通大动脉的汇集点。这里山脉连绵,群峰耸立,向北就是一览无余的平原地带。1951年5月27日,北犯的“联合国军”进占汶山、永平、富坪里一线,企图占领金化、铁原、平康“铁三角”地区。28日,美军第1军和第9军占领涟川以南金谷里、永平及汉滩川一线,直逼铁原。军情紧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电令志愿军第63军并指挥志愿军第65军第194师,迅速在涟川、铁原之间,东起古南山,西至临津江畔,正面25公里,纵深20公里的地域组织防御,坚决阻击敌军进攻。此时,志愿军防御正面是美军的4个师共4.7万余人,而第63军仅有2.4万余人。在武器装备方面,美军共有1300多门火炮、180余辆坦克,还有空军支援,第63军的火炮仅有240余门,既无坦克也没有飞机。
阻击的时间是10—15天,时间紧任务重,第63军指挥员没有时间犹豫,在部队开进中进行各种战前准备工作。在兵力部署上,采取纵深梯次、少摆兵多屯兵的方法;在火力组织上,充分发挥各种火炮和短兵火器威力;在战术运用上,采取正面抗击和侧翼反击相结合的方法。为防止敌人利用机械化装备和空中优势首先从涟川打开缺口,军部命令第187师、第189师第567团把主要力量放在卡口子,防止敌人从涟川方向突破。同时,在修筑工事时,多设假阵地、假情况,以诱骗敌机。为及时准确掌握情况,军部给涟川公路两侧各团架设直通电话线,并将军炮团16门野炮和炮兵第44团8门榴炮加强给第187师。此外,根据防御正面宽、坚守时间长等情况,充分利用山地有利地形,从南到北构筑3道防御阵地。实践证明,面对高度现代化装备的强敌,组织大兵团转移,必须估计到敌军依靠其摩托化和机械化装备实行快速反扑,因此转移必须有运动防御的周密部署和组织,必须有一线、二线甚至三线的防御部署,实行交替掩护,逐次转移,才不致为敌所乘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