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俄国汉学家罗高寿:把“汉学”发展为“家学”
在俄国众多汉学家中,以翻译中国文学著称的罗高寿、研究汉语言的龙果夫和编撰汉俄词典闻名的鄂山荫,因均出生于1900年而被并称为“20世纪初俄国汉学三杰”。其中,罗高寿更是将“汉学”变成了“家学”,代代传承。罗高寿是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罗加乔夫(1900—1981年)的中文名字,他是俄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官。“罗高寿”是罗加乔夫这个姓的谐音,表示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
亲历并参与中国国民大革命
1900年2月,罗高寿出生在俄国的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今哈萨克斯坦东部)。20岁时,罗高寿考入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东方系,后来转入莫斯科东方学院,选择中文作为自己的专业让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于出色的中文水平,正读大三的罗高寿被派往中国进行实习。五千年的深厚文化深深吸引着他,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体味着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勤劳坚毅的品格令他钦佩,苦难的生活又让他同情。当时中国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罗高寿亲历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大潮。1926年,他担任国民政府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翻译,并同国民革命军一起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ZZ形势恶化,罗高寿被召回苏联。
回到苏联后,罗高寿以优异的成绩从莫斯科东方学院毕业,并被分配到为中国培养革命人才的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担任翻译部主任,之后又被调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成为一名外交官。1928年秋,罗高寿被派到苏联驻迪化(乌鲁木齐)总领事馆工作。这是他第二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并在这里工作了6年。1936年,罗高寿第三次来到中国,被派到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新闻处。3年后,罗高寿带着全家回到了莫斯科,同时也开启了他精彩的教学、研究和翻译生涯。
1951年,他以论文《以固定词组表现的汉语成语(基于孙中山和毛泽东著作材料)》获得语文学副博士学位,后又获得博士学位。罗高寿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学院、苏联外交部高等外交学校、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东方语言学院、莫斯科远东学院等多个单位,担任汉语语言学和中国文学教授、东方语言教研室主任等职务,在长达41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苏联培养了大批汉学人才,他的学生遍布苏联的外交界、教育界、汉学研究等各个领域,为苏联客观了解和认识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翻译《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文学名著
罗高寿一生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笔耕不辍编纂教材、词典等工具书等,发表诸多汉学研究论文和著作,在俄国汉学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翻译研究中国古典和现当代文学作品,是罗高寿最主要的汉学研究贡献。罗高寿先后在中国工作生活近13年,热爱中国并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段特殊的经历,让罗高寿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他愿意将中国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介绍到苏联,让苏联人民鲜活地了解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朴实善良、充满英雄气概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