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12年河南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
二、给定材料
1、2006年,时任德国驻华大使史坦泽到同济大学作报告,有学生提问:今天您用德语作报告,在座的同学大多能听懂。如果中国的大使在德国用汉语作报告,有多少德国人能听懂?史坦泽回答:“因为我们有歌德学院!我们一直在努力,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请问你们国家为此做了什么?
歌德学院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已有60多年的历史,它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和开展国际文化合作。通过介绍德国文化,社会以及ZZ生活等情况,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歌德学院目前已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分支机构144家,其中国外分支机构128家。除歌德学院外,西方很多国家都有推广自己国家文化的机构。英国1934年成立了英国文化委员会,是英国负责教育和文化关系的国际组织,致力于在全球推广英国文化。目前全球已有该机构的230家分支机构和109家教学中心。法国1883年就已创设法语联盟,它是一个非赢利性的组织,旨在传播法语及法语文化,所有的法国总统都自动成为其名誉主管。法语联盟以其各级法语课程的高质量闻名于世,目前全球有1100多家机构,分布于130个国家和地区。
2、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如今,387所孔子学院和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这已然超过歌德学院60年来的建院总数,仅2011年,就开设各种层次汉语课程2.4万班次,注册学员达50万人,逾700万人参加上万场次文化交流活动......这项浩大工程的具体承办者是1987年成立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严格遵守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而非中方单独行为。
年轻的孔子学院与古老的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及法语联盟相比仍有仍有差距。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前院长阿克曼说,歌德学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开始就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现有专职人员3000人,据了解,英国文化委员化有专职人员7000多人,法语联盟有专职人员2万人。孔子学院呢?每一年,孔子学院总部都要外派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非专职人员近万人,至今仍在“抓壮丁”。25岁的北京志愿者小王,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孔子课堂教汉语,她说:“孩子们很喜欢中国教师!近年来因为报名入学的匈籍学生越来越多,教课压力越来越大,公派教师和志愿者都不是专职人员,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不利于孩子们学汉语。
由孔子学院派到海外教学的志愿者们,现在有几千人的队伍,在菲律宾的志愿者刘先生感慨:“对于当今的中国,许多外国人的认识远远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有的仅知道故宫,长城等传统符号,我们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为他们解读着水立方,高速铁路等新的符号。在印度尼西亚的志愿者杨先生的话更是道出了广大志愿者的心声: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因这梦想,我们学会了友好交流,理性处世,把悠久而有魅力的中国文化播撒在一个个学堂。
3.2010年,汉诺威孔子学院联合其他9所德国孔子学院,组织100多名德国中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临行前,一名德国老师召集学生开会,禁止同学单独进入中国家庭。问他为什么,回答说“害怕”;问他怕什么,回答说“不知道”。因不了解而误读,担忧,正是中西方交流中无法回避的现实。对很多德国民众来说,中国越来越令人感兴趣,但形象却一直“模糊,不可捉摸”。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了解乃至形成片面的印象,是孔子学院建立时面临的最初挑战。连续四届德国中学生赴华夏令营,已有400余名德国中学生来华交流,和中国普通民众面对面。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说,很多学生回来作文都有同感:去中国前,本以为中国到处都是问题,但后来发现,虽然中国并不完美,却也并非想象的那样糟糕。
“互相补长取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300多年前,德国先哲莱布尼茨对中西方文明这样期待。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形象从遥远的神秘岛零距离的亲切,中国认知从经济发展到文化认可,孔子学院为不同肤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互鉴、合作的新平台,每年12月,全球各地孔子学院的合作大学校长和中外方院长,都要齐聚北京,交流研讨,带来不同国度的文化视角。孔子学院总干事自豪的说,孔子学院就是一张搬到国外的“中国餐桌”,可让各方发表不同意见,孔子学院让中外文化“对话”、“摩擦起点”,让习惯直线思维的外国人对式思维的中国人多了一份理解,越研究越感觉中国“挺文化、挺哲学”。
4.歌德学院就像德国的大部分文化机构一样,从政府得到资助,德国联邦政府每年投入80亿欧元用于文化事业,占据全部文化投入的90%以上,而来自企业的资助只有4.5亿欧元,在美国这个数字是反过来的,10%的经费来自国家,90%来源于市场,所以,美国人会说,“德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歌德学院是慕尼黑总部科学与历史事件部的负责人0格思说道“他认为文化的根基来源于文化再有一个国家的合法地位,而文化的合法地位来源于”独立、远离政府、自由“这三个要素,有了这样的保证,国家为文化“埋单”的模式反而在经济危机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果大部分的经费是有私人出的,向美国那样,文化会成为经济的牺牲品,比如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文化就会惨遭损失,进入寒冬,我们特别高兴的是,我们的经费是安全的’恩格斯说。
在德国,虽然国家投入经费很多,但是专款专用,不入市场,经费管理非常严密。联邦、州、地方都有文化委员会。委员会由各个X派的人士组成的,他们会决定谁得到多少钱。花出去的钱要做报告,经过检查和审计是不是在合理使用。联邦政府还有一个专门的检查资金使用的审计机构。虽然这带来了很多繁琐的工作,每一个单据都要审查,对任何一笔经费的使用都要报告,对每个项目也要进行审理,每月、每季度、半年乃至全年,但是资金非常安全,使用也很到位。
绝大部分的国家像德国一样,设有专门统管文化事业的政府部门,但是,美国这样其一套贯彻到底的逻辑,他们声明之所以不设文化管理部门,甚至不制定文化政策,就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和产业自由。美国对文化产业采取的是多方投资和多种经营的方式,在文化市场的刺激下,美国的文化产品占据了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42.6%的份额,而中国仅占1.5%。美国文化商品可谓是四处泛滥,好莱坞的大制作电影、福克斯的电视新闻、MTV频道的流行音乐、《时代》的杂志封面、ESPN的体育直播、广告形象和包装形式、牛仔裤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