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04年四川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
二、给定资料
1.安徽省休宁县和祁门县,2001、2002年连续两年调低部分乡镇长期虚报的农民收入数,重新戴回了脱去十多年的省级贫困县帽子。这件本来值得肯定的事情,却遭到了黄山市一些领导的批评,认为黄山是国内外关注的著名风景区,一下新增两个贫困县,有损黄山形象。
2.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黄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24元,比安徽省平均水平高出300多元,在安徽省17个市中位列第5。但记者同时了解到,黄山市的四县三区中,有三个县是省级贫困县,安徽省3个不通公路的乡全在黄山。全市142个乡镇中,通油路的乡镇45个,不通油路的乡镇占了安徽省的近一半;1170个村中,不通公路的村230个,不通电话的村32个,不通电的村5个…,数字与事实的强烈反差已使人无所适从,而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中,某些乡镇出现完全不同的数据,更使人疑虑丛生。
3.黄山市徽州区洽舍乡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3个数字,高低之差居然达到1000元。该乡2002年工作总结上写道,“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360元”;而洽舍乡贫困情况的汇报材料反映,“2002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人为816元,全乡4个村均在1000元以下。”而到了黄山市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报表上,洽舍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又变成1847元。据副乡长张某介绍,人均纯收入816元是乡里实际调查选出的数字,上报的1360元是出于多种考虑的“形象数字”。
4.为何会有“形象数字”,在休宁县汊口乡得到一种说法。汉口乡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原计划上报1900元,县里不同意,要求上报2100元。但是到了全市分乡镇统计时,汉口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变成了2215,23元。汉口乡领导说,近两年来,休宁县为争取上级的扶贫支持,下调了部分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人数,有的乡镇从以往的1800多元调减到800元,下降幅度很大。但县里有农民收人增长责任制,为了保持大体平衡,就把其它乡镇农民收入数上调了。
5.对于同一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数的差异,黄山市统计局干部王某说,统计部门和农经部门的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全市分乡镇统计的农民人均纯收人数,是根据各乡镇布点的样本户实际收支帐得出来的,是合法有效的数字。一些基层干部却不同意这种解释。休宁县汪村镇镇长汪某等人告诉记者,该镇6个行政村中有3个是贫困村,统计局的样本户全部集中在2个较富的村里,实际情况就这样掩盖掉了。
6.农民收入究竟应该由谁说了算?长期担任村干部的璜尖乡徐家村村支书吴某说,农民收入到底多少,自己心里最有数。这些年山区林木资源大减,林茶价格走低,农民收入明显下降,但农民收人上报数只能上不能下,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1999年全村农民收入只有7、8百元,结果报了1800多元,这实际上是“干部扛红旗,农民饿肚皮”。
7.黄山部分山区返贫状况出现于上世纪的90年代中期。到2002年10月,黄山市特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共6万人,比1997年末多2万人。黄山山区返贫现象并未得到遏止。为此,黄山市曾经组织市直机关干部下乡包点扶贫,实施了声势浩大的“千人扶贫工程”。然而,记者走访的一些贫困村,没有见到扶贫干部,见到的却是一个个被扶贫遗忘的“角落”。
8.汉口乡小阜村离黄山市中心仅20公里,是个有150户、共602人的小村。全村122幢民房近100幢残、破、漏,20多年来只盖起了半幢新房子。统计显示,该村人均纯收入在700元左右,150户都是困难户。据村支书介绍,小阜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