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以产业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深厚的现实意义,既遵循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契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产物,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特别是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是继2023年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之后,又一次赋予江苏新的重大使命。我们要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与贯彻落实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工作,坚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以产业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切实扛起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重大使命。
产业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揭示了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江苏作为科技大省和产业大省,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这既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也是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重大使命的责任所在。
产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关键领域,也是江苏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从以蒸汽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到以电力和内燃机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再到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迅速发展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每一次科技创新突破都带动了社会生产力极大跃升。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生产力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这当中产业科技创新因具有与生产力发展更紧密、体系化社会化更明显等特点,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江苏现有高等院校172所、人才总量1560万、研发人员117万,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形成了以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为支撑的高水平实验室矩阵,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8、全球的4%,范围覆盖全部31个大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我们要找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突破口,推动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向产业科技创新优势转化,努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业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关键因素,也是江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深刻揭示了生产要素配置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之“新”,不仅包括科技和产业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生产力要素组织方式的创新。产业科技创新通过渗透到生产力构成要素中,一方面促进要素成本降低和生产效率提高,另一方面推动生产资料配置和劳动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尤其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步伐加快,数据、算力、绿电等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生产要素内涵,而且赋予了生产力新的质态,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江苏以占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人均国土面积和人均环境容量全国省区最小,面临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等多重制约。同时,江苏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综合算力指数居全国第二;绿电资源发展迅速,光伏硅片和组件产量占全国的40%,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36.4%。我们要在产业科技创新中促进资源要素高效组合,从主要依靠初级生产要素投入转向更多依靠高级生产要素投入,从低水平规模型扩张转向高水平效益型发展,努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