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如何看待“零基预算”
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快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是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举措。
所谓零基预算是一种“从零开始”的预算编制方法。与传统基数预算编制方法不同,它不以前一年的预算基数为基础进行调整,不只关注新增或变动部分,而是从头开始审视所有支出需求,重新论证每一项开支的价值,并且在预算周期内重新进行评估。其优点是通过对所有支出进行重新审视识别和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避免传统预算模式中的“路径依赖”和“惯性增长”问题;同时也增强了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把控力,推动各部门更加注重实际绩效,减少浪费和低效开支。其短板是实施过程较为复杂,不仅每轮预算都需要从头审核,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均明显高于传统预算,影响了决策效率,而且支出审核严格,容易导致某些长期项目难以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
零基预算要求任何一个预算期内,每一项支出都必须重新论证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以确保资源配置的最优性和灵活性。其通常做法主要有三个步骤:一是各部门列出所有计划的支出项目,并对每一项开支提供详细论证,阐述支出的目的、预期效果和必要性,同时根据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分类和优先级排序。二是审核部门在总体预算框架内,结合每个部门的支出报告进行审核,裁定哪些支出项目可以获得财政资源。三是在预算执行阶段,定期评估财政支出绩效,确保每一笔支出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零基预算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彼得·派尔首次提出,旨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一经提出便在企业财务管理和政府预算编制中被迅速推广。1977年,为应对全球石油危机致使的预算赤字挑战,美国联邦政府全面实行零基预算法。这一方法虽然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率,但由于繁琐的程序等问题,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后逐渐放弃该方法。同时期英国、加拿大、韩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也曾效仿美国开展零基预算尝试,但是因为缺乏成熟的预算管理体系,并没有全面推行这一做法。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的问题,许多国家的财税改革又体现了零基预算的理念。例如,英国每隔几年对所有项目全面审查,根据最新财政目标重新进行资源分配;丹麦、荷兰每年对部分支出方案进行审查和优先次序的调整。近些年格鲁吉亚、南非、巴西、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国也纷纷采用了创新的零基预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