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海湾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蝶变——福建省厦门市筼筜湖的治理之路
信步厦门筼筜湖,两岸绿树成荫,秀丽逶迤的湖面上白鹭点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厦门人都称这座湖是自家的“城市新客厅”。
海湾型城市的生态保护,一直是一项世界性课题。海湾型城市虽然海域资源丰富,但海域面积小,且海洋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因此,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成为海湾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新时代课题。
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口,由沿厦门湾的大陆地区和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以及厦门湾组成,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一座典型的海湾型城市。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厦门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位于厦门西海域的筼筜湖更是成为这座海湾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代言人”。厦门筼筜湖的绿色“蝶变”为推动海湾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理念转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天的筼筜湖边,时常能看到导流堤旁种植着连片的红树林,白鹭时而站立枝头,时而嬉戏觅食,时而盘旋飞舞,悠闲自得,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20世纪80年代的筼筜湖却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蚊蝇滋生、鱼虾绝迹”,“远见山色美,近闻湖水臭”。在当时全国大生产的热潮中,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吸引大批企业、工厂入驻,工业生产如火如荼。工业肆意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更加严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筼筜湖污染。当时民间流传着“垂帘听戏”的讽刺性漫画,反映的是夏季筼筜湖边蚊蝇成灾,市民只好坐在蚊帐里看电视的典型写照。
“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厦门何时才能美丽?”成为当时人民群众的广泛呼声。
1988年3月,习近平同志牵头开展筼筜湖综合治理,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开启了持续30余年的筼筜湖综合治理,也由此拉开了厦门“海域、流域、全域”生态保护修复、陆海统筹改善海域生态环境的大幕。
筼筜湖综合治理一张蓝图绘到底,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迈上新台阶”。2020年筼筜湖五期综合治理全面展开,以改善水动力、提升水生态系统和城市活力为目标。实施37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内的雨污分流和正本清源工作,完善了配套污水管网建设。不断加强污水调度能力建设,建成南湖公园西园调蓄池、筼筜污水厂调节池等调蓄池项目,持续开展清淤约100万m?。建设筼筜湖第二排涝泵站及西堤闸工程,筼筜湖排洪能力由40m?/s提高至90m?/s,达50年一遇标准。同时建成潮汐广场,获AMP美国建筑师大奖,且在白鹭洲东公园新建“筼筜故事馆”,与“筼筜书院”形成景点群落,不断扩大筼筜湖湖区的文化服务能力。目前,筼筜湖湖区种植红树林植物7个品种,累计种植面积约2.6万平方米,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湖区累计发现游泳生物63种,浮游植物123种,浮游动物73种,底栖生物14种。
“厦门水域越来越清,鸟语花香,曾经消失的鸟类逐渐回归了,环境变化也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厦门市民黄晓红这样说。
曾经,“是不是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成为海湾型城市发展的时代之问。如今,厦门的筼筜湖综合治理成果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必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