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历史上对南海诸岛的管辖
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大量历史事实表明,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确立了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开始了在海上的航行活动。最晚到东汉,我国古人对南海中的礁屿和浅滩就有了命名即“涨海崎头”。古人所讲的“涨海”,就是对南海最早的称谓,“崎头”指南海岛礁。
唐代对海南岛以南广大海域和岛礁实施了管辖。韩愈在《昌黎先生集》中记载,岭南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多洲岛”。宋代延续唐代建制,南海诸岛属于广南西路琼管吉阳军管辖范围。宋太祖在971年平定南汉刘伥后,建立了巡海水师,负责巡管南海海面。由宋仁宗“御序”、集贤校理曾公亮撰著的《武经总要》中记载水师巡视所到达的“九乳罗洲”即今西沙群岛。此外,宋代文献中频繁提及的“石塘”“七洲洋”“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等称谓,均是对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命名,进一步表明南海诸岛不仅是国家疆域的一部分,而且纳入了国家治理范畴。
至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测量全国疆域,派太史令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经过精心策划,郭守敬在“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的广大地区,设置了27个天文观测站,其中最南端的测量点即为中沙群岛的黄岩岛。此外,元代也设立巡海水师,负责巡视南海海面,维护海疆安全。由此,元代中央政府在行政和军事两个方面都加大了对南海诸岛行使管辖权的力度。
明代在海南置琼州府,并设立巡海备倭官和海南卫,其中海南卫“统兵万余”,巡逻“海道几万里”,远涉南海各岛礁。1621年茅元仪所著《武备志》中有著名的《郑和航海图》,该图在广东南澳岛至海南南面航道外,标绘有无数沙状和石块的“石星石塘”、成礁石状的“石塘”和“万生石塘屿”,便是今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该图进一步明确了南海诸岛归属于广东省的行政隶属关系。
清朝沿袭明制,设立崖州协水师营,巡护范围“东自万州东澳港起,西至昌化县四更沙止,共巡洋面一千里,南面直接暹罗、占城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