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正蒙》中的自然观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不缺少对自然的理解,但建立一个以“气”为本体的宇宙自然观,北宋的张载却是首功。张载,世称横渠先生,他晚年以“造道”的精神发愤著《正蒙》,这部著作是张载哲学思想的最终归结,代表了他一生最典型的学说。他深研《易》学,吸取古代的辩证思想,《正蒙》的书名就源自《周易·蒙卦》“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张载以《正蒙》定为书名,其本意是依据“礼”来教童蒙以“道义”,并将这项工作看作是“蒙以养正,圣功也”。
现存《正蒙》全书共17篇,均有篇名,讨论了从天人万物、动静之理到穷理尽性以明天道,再到修己安人、恭敬知崇等问题,包括了自然、社会、ZZ、人伦等诸多方面,其中“太和”“参两”“动物”等篇章集中表达了张载的自然观。
张载注重观照现实,他曾带领学生恢复周礼,曾计划“买田一方,画为数井”,想用重新分配土地的方案来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这些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然观有别于当时空谈性理的其他思想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唯物论传统,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明确提出“虚空即气”。世界统一于什么?到底是称之为“无”“虚”“理”“太极”的精神本体,还是“物”“气”等物质本体。张载抓住了“虚”和“气”的关系问题,指出无形的“虚”和有形的万物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气,都是气的存在形态。《正蒙·太和》写道:“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也就是说,气凝而成万物,万物散而成太虚。太虚和万物就像是水和冰的关系,“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