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浙江省丽水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浙江省丽水市是全国重点革命老区城市,也是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市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辖9个县(市、区),常住人口约252万人。在长期革命斗争岁月里,周恩来、刘英、粟裕、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丽水留下了光辉战斗足迹,缔造形成了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伟大浙西南革命精神。
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丽水既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市,更是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美誉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今更已成为诗画浙江大花园的最美核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1.7%,生态环境质量长期领跑浙江、领先全国。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到丽水调研指导,盛赞“秀山丽水,天生丽质”,叮嘱丽水生态优势不能丢,坚决守住“金饭碗”,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针对当时丽水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实际,习近平同志勉励丽水“发挥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新时期的浙江精神,不甘落后、奋力拼搏、迎难而上、争先创优,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深刻指出丽水只有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才能赶上全省发展水平,系统深入指导丽水创新发展思路,下决心转变增长方式,跨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明确将“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
丽水坚定不移探索开拓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道路。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摘掉了“欠发达地区”的帽子,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跻身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前列,城乡居民收入稳居第一,交出了一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多赢”答卷。迈向新征程,丽水力行“丽水之干”,正在开辟革命老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境界,创建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
以改革关键之招打开发展跨越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X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丽水的改革发轫于山、灵动于水、勃兴于山水间。
“自家的山林成为国储林后,就相当于‘入股’了,今后每年能拿到近7000元的收益!”2023年9月,丽水市庆元县左溪村村民胡苏州将自家200亩责任山签约,正式成为国储林的“股东”,持续40年享受收益。庆元“国储林+国乡合作”新机制,是在第一轮国乡合作造林经验基础上的“革绿出新”共富探索,即采取“国企出资金,林场出技术,林农出土地”的合作模式,采用“山权不变,林权共有,收益按比例分成(林农40%,林场60%)”的分成方式,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林权流转中转站,收储后统一委托给国有林场经营,开展珍贵树种、大径材培育、碳汇交易、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特色经营,精准解决合同到期采伐难、延续难、延包难,有效破解兑现收益周期长、见效慢、下山脱贫后“谁来搞林业”等问题,进一步拓宽林业生态价值转换通道。庆元“国储林+国乡合作”项目一期计划完成16万亩,已获得5家国有银行集体授信9.6亿元,预计村集体和林农可收益17.2亿元,户均增收2万余元,惠及全县10万名林农,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500个,增加劳务收入2000万元。
丽水市云和县通过清淤疏浚、河道清障、智慧治水等方式,在出境Ⅱ类以上水质占比保持100%的情况下,实现Ⅰ类水质天数占比由2017年的54%提高到2023年的80.1%,2023年获得省级绿色奖补3亿元,被授予全省首批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清源杯”。“清源”的背后,是丽水连续10年的“五水共治”持续巩固,连续三轮迭代升级的省级绿色发展奖补机制、瓯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既确保“一江清水”送出丽水,又实现保护生态者得利、环保受益者付费。
在丽水,莲都区“古堰画乡”已经成为一个知名景点。景点所在度假区的核心区由堰头村、大港头村组成。度假区由莲都区旅投公司负责保护、管理、运营工作。为破解该公司信用评级资产不足难题,莲都区梯次建立景区生态产品价值与财政奖补相挂钩机制、试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营业收入相挂钩机制,将流动的“绿水青山”资产注入财务报表。经“中铭国际”评估认定,度假区生态环保收益权入账价值为39976万元,占该公司总资产的4.3%,成功助力该公司获得AA主体信用评级,为度假区进一步“价值转化、向美而生”提供支撑。
在丽水这片改革热土上,上述只是众多改革中的几个案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及扶贫开发、农村金融改革、国家公园设立标准试验、全国林业改革发展推进林区共同富裕市试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国家气象公园试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