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现代海军如何实现蛙人水下输送
蛙人部队(以下简称蛙人)是利用水下呼吸设备及水下专用武器和器材,可长时间在水下作业、战斗的,担负特殊任务的两栖部队。蛙人肩负的任务极其隐蔽、危险,主要任务是在敌人后方海域、地区进行侦察,消灭机动发射装置、防空设施、水利工程、指挥所等,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战役级作用。
一般情况下,蛙人执行作战任务时,首先需随“母舰”航行至预定海域,然后脱离运输“母舰”入水,再独立完成“最后几千米”的“水下行军”,然后才能抵达最终的“渗透”地点。最早的蛙人要完成这项“水下行军”比较“费力”,当时没有水下动力运载装备,通常是以运输舰船为母舰将蛙人载至预定地点附近,然后换乘皮划艇(或其他小型船只)接近地点,之后是蛙人入水再潜泳至最终目标。这种传统的“行军”方式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隐蔽性差,皮划艇全部暴露在水面,容易遭遇敌方火力攻击,再就是人员体力消耗大,不利于完成高强度的水下作战任务。
二战时期,意大利率先发明了“猪猡”水下运载器,其实是一种鱼雷加驾驶舱的装备,其正式学名为慢速鱼雷,也称人操鱼雷。上面设有两个座位,可搭载2名蛙人。作战时,蛙人坐在驾驶舱里驾驶鱼雷靠近敌舰后,将雷体与雷头分离,并将装有大量炸药的雷头固定于目标以将其摧毁。为满足特种部队水下输送的需要,二战后,大国纷纷研发蛙人水下输送平台系统(以下简称蛙人平台),主要包括蛙人运载器、蛙人输送艇、潜艇干甲板掩蔽舱等。
第一类是湿式小型蛙人运载器。它是一种以潜艇、水面舰艇为母船的水下特种作战输送装备。按尺寸分,蛙人运载器可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类;按蛙人是否接触海水等标准来划分,又可分为干式、湿式和水面水下蛙人运载器等。小型蛙人运载器大多是湿式的,大型蛙人运载器既有湿式的也有干式的。
小型蛙人运载器的长度通常在1米左右,采用电动螺旋桨或者泵喷动力,可以搭载1至2名蛙人,最大航速3至6节(指每小时所航行的海里数)。其特点是便携易用,但无法用于超远距离渗透作战。虽然不同型号在样貌上有所区别,但基本组成结构是相似的。小型蛙人运载器一般使用重型聚乙烯、玻璃纤维和铝合金打造,动力主要包括铅酸、镍氢或锂离子电池三种,相应的受不同动力系统的影响,最大航程3至13海里不等,最大潜深超过150米。最大航速可达3至6节,续航时间超过3小时,部分高端产品还具有无级变速功能,强化了航行机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