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根据现代竞争力理论,竞争力是以产业作为度量单位的,国家和地区竞争力表现为产业竞争力。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源于颠覆性科技创新,落脚点是产业创新,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要求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又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内涵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产业体系现代化通常涉及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的升级以及各次产业的现代化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赋予了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内涵。
从发展新质生产力角度来讲,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动态演进的体系,是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未来产业递进的循环往复的体系,产业升级是由超前布局并取得成功的未来产业带动的。由未来产业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反映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后也就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中的传统产业,其转型升级对一国和一个地区的产业现代化有重要意义,超前布局的未来产业取得成功又会带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
根据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内涵,某个产业属于未来战略性还是传统质态是动态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导是以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培育未来产业和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使之逐步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这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尤其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要不断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推动产业创新,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的“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是未来所在、大势所趋,也是当下所需、发展所急。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三个层面推动产业现代化。其一,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基础更新。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同时对传统产业中不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进行“腾笼换鸟”,这将为发展新产业提供更大的空间。其二,科技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集,实现产业体系“出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会成为企业和社会的重点投资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助推未来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其三,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前沿科技跨领域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带动产业结构高端化。
发展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现代化产业体系起带动作用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两者都是由颠覆性、前沿性新科技转化而来的。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不仅要同发达国家并跑,而且要站上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
处于制高点地位的产业就是每个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个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具有“新兴性”,还具有“战略性”。新兴性根植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引发产业变革,由新质生产力催生,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战略性不仅指符合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新兴产业范畴,而且因为它反映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及强大的前向和后向影响,具有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不能简单地强调比较优势,更不能寄托于从国外引进,而是需要不懈跟跑乃至并跑、领跑。发达国家所发展的新产业,同样也是我们所要发展的产业,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新的竞争赛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