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何为“全要素生产率”
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全部要素的生产率,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来源于经济学中生产率的概念,从根本上说是产出与投入之比,衡量的是单位投入带来的产出水平。
从投入要素包括的范围看,生产率可以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是全部产出和单一一种投入要素之比,如劳动生产率,反映的是全部产出与劳动投入之比。而全要素生产率则是全部产出和综合要素投入之比,反映的是扣除全部要素投入之后的产出增值。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所有其他要素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等方式所增加的产出。例如,在某个工厂中,劳动力、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都没有变,但产出增长了5%,这多出来的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于我国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经典经济学范式中,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包括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三大部分。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快速增长,即所谓“人口红利”通常是阶段性的,高峰期过后往往不会重复出现。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虽然会有波动,但高增长阶段能够重复出现,可以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持续动力。现阶段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性更趋凸显。从国际经验来看,高增长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经济减速,主要原因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因此,在工业化基本完成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一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前30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一直保持在4%左右,贡献了近40%的经济增长。2010年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速降低至1.5%以下。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中高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而劳动年龄人口持续负增长、劳动力转移接近尾声、资源环境等硬约束增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传统经济增长动力逐步减弱,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