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和原则
近日,《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出版,为我们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更加系统、全面的理论指引。《纲要》明确指出,X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深刻洞察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既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又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一深刻论述,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成为我们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形势和全球性挑战的思想武器。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深刻提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强调这三者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这三大特征,深刻揭示了文明的本质特性,明确了文明交往的正确态度和原则。多彩,展示了文明“多样性”与“同一性”的辩证统一,强调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依存与补充,在多样中显现共性,在差异中彰显价值,构建出一幅和谐美满的文明图景;平等,摒弃了一切文明等级观念,倡导文明间的本质平等,消除优越与歧视,推动尊重与对话,彰显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同等尊严;包容,唤起文化心态的开放与接纳,提倡以包容的姿态面对差异,推动相互理解与互鉴,号召世界各国摒弃偏见,携手共进。这三者相辅相成,交织成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刻揭示了文明交往与互动的内在规律,凸显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深远意义。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源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这些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及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文明的发展并非预定的、均衡的,也不是单向度的、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多样性与同一性的辩证互动中不断前行。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在于某一文明的独大,而在于多样文明的百花齐放、竞相繁荣,彼此交流、相互影响、融合创新。例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文明,虽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然而在交融与碰撞中,迸发出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动能。青铜冶炼技术发源于两河流域,而中华文明则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创了辉煌灿烂的商周青铜文化,成为世界文明的璀璨明珠。阿拉伯文明则在中国造纸术和印度计数法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中国代数学、埃及天文学、古希腊几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