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逐梦全球科技创新之光——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探索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历史车轮向前的核心动力。从蒸汽机的轰鸣到电力时代的璀璨,从计算机革命到人工智能的崛起,每一次科技浪潮都重塑着人类文明的版图。当世界进入科技竞争白热化阶段,我国急需一个前沿阵地来汇聚各方智慧,撬动科技创新的杠杆。
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科技创新布局。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ZZ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发展史上,“科技创新中心”首次成为其核心功能。2020年10月,X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北京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转变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2024年1月25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颁布。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北京全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科技创新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城市的面貌。仅2024年北京地区就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58项、占全国28.7%,高被引科学家达431人次、居全球城市首位,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三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生物医药到新能源技术,北京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探索成为科技创新的鲜活注脚。
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能够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研队伍,对于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至关重要。
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积淀的古都,正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全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战略布局,也是一次重塑全球创新版图的历史机遇。北京立足四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在多个基础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加快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四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协同攻关的创新格局,引导创新资源向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集中,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发挥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协同创新发展。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看来,北京作为首都,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要任务,充分反映了国家意志和战略需求。
新型研发机构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积极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力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寻找创新发展的新路径。自2018年推出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政策以来,北京已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进行了战略布局,建立了包括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内的9家新型研发机构,专注于基础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致力于解决创新发展中遇到的科技难题和技术瓶颈。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扮演着多重关键角色,既是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推动着科研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生态的构建。“签署各类合作协议22项,达成意向合同95项,意向合同金额超过1.2亿元,其中70%将在北京实现落地转化。”2023年4月上旬,高校搭台、科技唱戏、企业主导的首届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聂祚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以来,北京工业大学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相继突破多个卡脖子技术难题,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进入全国高校前10强,位居2022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全国第11、北京第2,实现6项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超千万元,技术产业领域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首都十大高精尖产业,为加快首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