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树牢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让宝贵的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优秀文明资源。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为什么保护传承”“保护传承什么”“怎样保护传承”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甘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求我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创新。我们要自觉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用心用情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努力让宝贵的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始终保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秉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坚定性、主动性。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实现物质富裕,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实现精神富足,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文化遗产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着深厚滋养和动力支撑。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系民族精神的内涵要义。要站在守护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高度,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守护好文化遗产,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引领和强大动力。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牢记领袖嘱托的现实之为。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寄予厚望。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致贺信,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期间,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甘肃考察,走进天水伏羲庙、麦积山石窟,叮嘱我们要将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作为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牢记于心、践之于行,始终沿着正确轨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之举。甘肃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1.7万处、可移动文物51.2万件(套)、世界文化遗产3项7处,现有国家一级博物馆10座,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居全国第1位,具有鲜明的多元性、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遍布陇原大地的文化遗产,涵盖始祖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彩陶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等,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依托和最大底气。只有挖掘、研究、阐释、展示好文化遗产蕴含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守护利用好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不断彰显文化特色、厚植文化优势,加快实现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目标。
着力增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效性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以推动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建设为牵引,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
深入实施文物保护提质行动,倾力守护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延续历史文脉。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切实维护好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高标准构建工作体系。扎实开展文物普查,建设甘肃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健全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加强文物古迹、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农业遗产、工业遗产等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严格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