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推动我国大模型技术与产业发展迈向自主可控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大模型技术已成为当今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话题。2022年底以来,认知大模型掀起通用人工智能的全新热潮,其历史意义被认为“不亚于PC和互联网的诞生”。2024年12月底,深度求索公司先后发布DeepSeekV3和DeepSeekR1大模型,并快速“出圈”,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在全球范围掀起又一轮大模型发展浪潮。鉴于此,梳理大模型技术的进展和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其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找到针对性的对策,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掌握大模型这一前沿领域,加快推动我国大模型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大模型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
2017年,Google提出Transformer架构,成为大模型领域主流算法基础。次年,OpenAI发布GPT-1、Google推出BERT,预训练大模型由此成为自然语言处理主流。此后,AI大模型技术不断突破。2020年起,OpenAI陆续推出GPT-3、GPT-3.5、GPT-4,AI能力多轮提升。至2024年,全球大模型井喷式发展。OpenAI发布的文生视频Sora模型,推动大模型技术向语音、视觉等多模态及学科交叉方向拓展;随后推出的GPT-4o能够实时处理多类型信息,显著提升了人机对话响应速度;发布的o1-Preview大模型则大幅提高了复杂推理能力。同年末,又推出了o1pro、o3等新一代推理大模型,向通用人工智能进一步迈进。在国内,众多公司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均加大投入,发布众多通用大模型,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景象。例如,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字节跳动的“豆包”以及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特别是深度求索公司发布的DeepSeekV3和DeepSeekR1大模型,通过打破传统的“算力竞赛”规则并完全开源,成为国内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在产业应用方面,国外微软、谷歌等大厂积极探索企业级服务商业化路径,加快产业落地。微软先后把ChatGPT/GPT-4能力融入Bing搜索引擎、Office全家桶、Azure云服务和Teams程序等,推出Microsoft365Copilot,显著提升Office生产力与交互体验。OpenAI借助插件接入互联网,能调用各类APP、解决复杂任务,甚至被美国国防部、NASA等政府机构用于情报分析、军事战略规划等领域。随着我国新基建、新经济推进,众多团队加速大模型场景创新应用。如在教育领域,大模型赋能智慧课堂、个性化学习等,助力教育公平与教学质量提升;在医疗领域,大模型全方位提升“医、教、研、管”各环节诊疗水平。此外,在金融、工业、政府、科研、电商、文旅、司法等其他领域,大模型也得到广泛应用,为各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融合DeepSeek等深度搜索技术的优势,国内团队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大模型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以满足更加复杂多样的用户需求。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尽管大模型技术及其产业生态已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但其发展之路仍布满复杂且亟待解决的难题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