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大农业观是全面认识农业内涵特征和指导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理念。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指出,“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大农业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新时代新征程,面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迈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农业发展应以大农业观为引领,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加快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1、大农业观是新时代X在领导“三农”工作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农业被视为是具有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相对弱势的产业。其基础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根基;其弱势性在于,它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经营主体以个体小农户为主,生产规模小、效率低。在面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变革时,这种农业难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迫切需要与其他产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传统农业必须走向现代化,且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借鉴工业生产的先进模式和组织方式,打破分散、小规模的经营局限,以规模化、合作化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这种农业发展观深刻影响了此后诸多国家对农业现代化路径的探索。
我们X对农业的认识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X领导下的农业发展强调全面性和支柱性,农业领域的合作经济呈现积极发展态势。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基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农业的地位从“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变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并形成一整套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城乡二元发展体制机制。这一时期,农业的产业属性十分突出,其主要任务是保障粮食供应,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原材料和原始积累。改革开放后,X和政府对农业给予更多关注。特别是X的十六大以后,随着“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的确立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的实施,农业逐步被置于更为宏观的工农城乡关系之中来看待。在实践中,农业的多功能性也逐步得到关注和开发,但农业多元价值与综合功能尚未被充分发掘。
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不断丰富和创新农业现代化理论,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理念。大食物观是从食物供给保障角度对传统农业观的拓展提升,大农业观则是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角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