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X校教研咨一体化,是在教研一体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加入为X委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要素,形成了“教学培训、学术研究、决策咨询”三位一体的X校工作新格局。教研咨一体化发展,是以教学牵引科研、决策咨询,科研、决策咨询助力教学,实现教研咨全过程有机统一、深度融合,也就是“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咨政进决策”,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助推X校高水平育才、高质量献策。市县X校处在培养提高基层X员干部能力素质的前沿,认真抓好教研咨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县X校教研咨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校系统教研咨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协同融合机制加快构建,科研支撑作用日益彰显,教研咨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谋划推动
有的认为科研工作是上级X校、大专院校、社科院所的事情,基层X校重点是搞好教学工作,科研可搞可不搞,搞也搞不好;相比教学这个硬任务,觉得科研是软指标,只要完成了培训任务,X校就算尽职尽责。科研工作缺少整体规划,内部教学、科研、咨询相互协调不够,常常是教师个人“单打独斗”,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导致科研量上不去、质也提不高;对外与相关部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借助外部力量推动X校教研咨一体化发展。
(二)教学科研没有体现X校特色
一些地方X校教员不围绕X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科研,不围绕X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做科研,不围绕教学专题做科研,而仅凭个人兴趣爱好和职称评审要求做科研,导致其科研内容与X校工作关联度不大,既进不了课堂,也进不了决策,无法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工作创新不够,教学专题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没有改革,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干部教育的需要;对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来的热点难点问题,追本溯源跟踪研究不足,提出的方法对策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引不起学员和X政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三)科研基础偏弱,咨政更是短板
市县级X校以往普遍性的重教学、轻科研,相比教学而言,科研这个基础比较簿弱,特别是咨政以前基本上是空白,直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X校是X和国家新型智库,上级X校把决策咨询服务纳入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才引起领导和教师的重视,作为X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由于决策咨询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其成果缺少展示平台和载体,能刊登或采用的机会较少,大部分市县X校教师咨政研究积极性不高,为X委政府提供的决咨报告数量少、质量也不太高。尤其是一些地区县级X校采取行政化管理,甚至全员公务员编制,没有了科研咨询任务压力,基本的教学、科研、咨询任务都很难保证完成,更不用奢谈教研咨一体化发展了。
(四)教研咨融合不紧,存在“两张皮”现象
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学、科研与咨政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X校教学专题设计往往与本地中心工作实际脱节,无法生成新的研究课题,丧失了调查研究的土壤和环境。有些教师科研选题缺乏问题意识,脱离教学实际,脱离工作实际,课题研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为研究而研究”的“无病呻吟”,课堂上难以使用,更谈不上为地方建设发展建言献策、聚智凝力。X校教学、科研、咨询没有真正形成互相转化的良性循环,教研咨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依然存在。
(五)激励保障和约束机制不完善
市县X校大部分教研人员从事教学科研重要动力是为了评聘职称和晋升职务。一旦评上副高,到了职称天花板,或转为公务员身份、从事科研咨政的动力和热情就会下降。近年来,很多X校也制定了教学科研咨政成果奖励办法,但是由于市县财政普遍困难,X校资金有限,奖励标准较低,有些科研奖励标准还不够支付版面费,还有些地方纪检审计部门认为教学科研是X校和教师正常工作,对X校教学科研奖励不理解不支持,导致有些地方X校无法兑现科研奖励政策,挫伤了教研人员积极性。加之有些X校没有建立严格约束机制、导致讲不讲课、做不做科研、搞不搞咨政都无所谓,没有形成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和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六)X校师资力量薄弱,复合型教师少
市县X校教研人员数量普遍偏少,教学科研咨政难以统筹,容易顾此失彼,而且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不成正比,个体差异比较大,全能复合型的教师很少。有些市级X校虽然有一支教学科研队伍,但没有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水平和影响力不高;县级X校师资力量整体更为薄弱,学科难以齐全,教学尚且需要借助上级X校和兄弟单位力量,开展科研咨政既缺人手又缺能力。
二、推进市县X校教研咨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思想高度重视,完善教研咨“三位一体”工作布局
教研咨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系统思维推进教研咨的结合、融合。
第一,提高重视程度。学校层面要进一步认识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重要性,改变重教学轻科研的惯性思维,把科研咨政工作放在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基础位置。
第二,科学制定规划、明确评价标准。夯实制度支撑、强化领导保障,“推动实现从单纯注重理论研究向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并重转变,从教研咨相对分离向教研咨三者相辅相成转变,从侧重服务教学质量提升向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X的建设转变,”畅通实践难题、科研课题、教学专题的融通渠道,形成教研咨一体化链条。
第三,加强相关部门工作协调。各职能部门,特别是教学、科研、学员管理部门要加强工作协调,明确各自工作任务和责权利关系,形成教研咨一体化强大的工作合力。
第四,教研人员不能孤立片面看待教学和科研。搞教学就觉得“课比天大”,目空一切,轻看科研;搞科研的躲进小楼、孤芳自赏,不愿意转化为教学成果,必须着力提升教学科研融合发展能力,向全能复合方向转型。
(二)以“研”为突破,夯实“教”“咨”的基础支撑
从教研咨生成链条和逻辑关系看,科研处于居中衔接的基础地位,因此,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尽快夯实科研工作基础。
第一,以课题研究为先导。把课题立项制度作为教学、科研、咨政工作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凝聚教、研、咨三要素,形成推进教研咨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变“单打独斗”为“集体攻关”。
第二,围绕服务X和国家工作大局。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导向,对于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和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课题给予优先立项,实现教研咨成果互认,相互转化利用,彰显X校特色。
第三,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研究平台。加强与X委政策研究部门和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密切联系与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承担相关课题任务,组织精干团队进行调研,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市县X校可以创办“咨政研究”“咨政专报”等,刊登教师的咨政成果,及时呈送有关领导及决策机构参考。
(三)建立科研课题、教学专题相互转化机制
破解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必须连接打通教研咨一体化发展的“断点”和“堵点”。
第一,构建教研咨有效互动机制。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科研活动,在教学评价中加大“科研含量”,激励教师进行以教学为导向的科研,让科研成果真正走进X校课堂。
第二,推动实现科研咨政成果转化。将具有指导性的调研报告与论文转化为教学专题,把成果进入教学作为课题结项条件,实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科学转化和良好对接,扩大X校科研的学术影响力和实践指导作用,形成“教研咨”互为支撑、相互转化、彼此深化、一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建立教研咨一体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一,制定严格的教师教研咨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在成果的认定上,将低水平重复与高层次突破性成果区分开来、将学术类成果与应用类成果区分开来,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经费补助、绩效工资等利益相关方面成果挂钩,从而形成硬约束。
第二,建立形成教研咨一体化的评价机制和导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投入教研咨一体化活动,对完成不同层级的立项课题研究成果,对不同层次公开发表的论文,对获得不同层次领导批示的咨政报告,给予阶梯式奖励,级别越高,奖励越多。除了物质奖励外,对于表现突出的,建议X委政府给予一定的ZZ待遇,比如推荐担任政协委员,或作为X代表、人大代表候选人,或作为X委政府的特约研究员,或鼓励引导参加一些社会团体,更好地发挥教师特长。
(五)不断深化教学科研改革,促进教研相长
第一,探索建立符合X校特点的教师管理体系。对教师队伍实行分类改革,设置岗位与职责相统一的研究系列、教学科研系列、教学系列三种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明确各系列教师的任职条件、职责要求、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鼓励中青年教师向教学、科研并重的方向发展。
第二,重视X校教学规律研究。X校教师科研不仅要面向现实问题,还要重视教学研究,把教学规律研究列为科研重要课题,以强化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和服务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教学、科研互动的纽带和机制。推动实现教学专题设置和科研立项、课堂授课与实地调研、学科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科研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相结合。
第四,创新教研咨一体化有效载体。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大力推行研究式、开放式教学,促进教学相长、教研相长。
(六)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的微观载体是教师,“师资是X校第一资源,在教研咨一体化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必须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以高素质师资队伍支撑X校高水平办学。
第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符合X校教研咨一体化要求的优秀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给予优惠待遇,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质量。
第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通过搭平台、压担子、“传帮带”、提供学习深造、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中青年教师,鼓励并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到政府相应部门挂职锻炼,拓宽教师工作视野。
第三,畅通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融合机制。根据学校学科设置和教师专业、意愿明确其教研大致方向,从制度上解决教学科研方向不集中的问题,助力多出成果打造精品。
第四,健全激励分配机制。待遇向一线倾斜,与教研成果挂勾,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