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近年来,X新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强志愿服务工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等领域志愿服务”有关精神,大力推进农村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以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目标,逐步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模式。近期,我们通过沉浸式调研活动,利用亲身体验、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X新区农村志愿服务工作,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X新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12.1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17.11%。全区已建立14个乡镇级志愿服务站,村级志愿服务队达286支,注册志愿者数量突破2.2万人,涵盖X员、返乡青年、教师、医生等多元社会群体。初步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志愿服务体系。
农村志愿服务内容主要聚焦于“一老一小”关爱、人居环境整治、农业技术帮扶等重点领域,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区-镇-村”三级志愿服务网络。其中,乡镇志愿服务站负责组织协调、资源调配等职能,村级志愿服务队则扎根基层,直接对接村民需求。二是服务领域持续拓展,通过常态化开展邻里守望、信访矛盾化解、普法宣传、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不断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为抓手,打造了“乐享非遗润民心”“禁烧秸秆护家园”等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群众欢迎的项目。三是社会参与逐步扩大,全区各级X政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国有企业和学校全面参与,志愿者队伍涵盖X员、返乡青年、教师、医生等多元群体,形成多元化志愿服务格局。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群众参与内生动力不足
一是行政化推动明显,自主参与率低。X新区超过70%的志愿服务活动由上级政府指令性下达,村级组织为完成任务指标,往往采取“摊派式”动员方式,村民自主参与率不足15%,出现“注册热、服务冷”现象。二是志愿服务人口结构失衡。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农村志愿服务主力人群缺失。45岁以上中老年占比高达68%,青年技术人才参与度低。以某镇为例,该镇留守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8%,14岁以下儿童占29%,而45岁以上留守妇女占25%,真正能够有效参与志愿服务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三是志愿服务参与持续性差。约60%的注册志愿者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超过3次,且主要集中在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
(二)服务专业化程度偏低
一是专业人才匮乏,医疗护理、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占比不足20%,且主要集中在条件较好的乡镇。二是志愿者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45岁以上人员占比高达68%,青年技术人才参与度低。青年志愿者多集中于寒暑假期间,日常服务力量薄弱。这使得在面对复杂的农村社会问题时,志愿服务往往难以提供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处理农村土地纠纷等问题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普通志愿者难以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三是培训体系不健全,现有志愿者培训多停留在政策宣讲层面,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专业技能培训覆盖率不足10%,导致志愿者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力不足。
(三)长效发展机制欠缺
一是队伍稳定性差。准入、准出机制不完善,大多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不超过一年。团队建设缺乏系统规划,队伍完整性难以保障,部分村庄志愿服务队每年人员变动率达50%以上。二是项目持续性弱。大部分志愿服务活动都是配合上级政府的要求,未根据自身特色及农村基层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志愿活动呈现随意性、碎片化。目前,X新区农村志愿服务碎片化活动占比超75%,仅28%的项目实现季度性持续开展。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积分兑换、荣誉激励等保障体系尚未全面覆盖农村地区,导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和积极性难以维持。
三、对策建议
(一)构建多元参与机制
一是推行“乡贤+网格员+志愿者”协同模式。深入挖掘本土人才资源,如非遗传承人、返乡大学生等。乡贤凭借其在乡村的威望和资源,能够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网格员熟悉网格内村民情况,可精准对接需求与服务;非遗传承人可将志愿服务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开展相关培训和活动;返乡大学生则为志愿服务注入新思想、新技术。通过这种协同模式,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志愿服务合力。二是建立村民需求清单制。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系统。村民通过线上或线下渠道提出服务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志愿服务组织根据清单进行派单,安排合适的志愿者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村民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这一系统,提升服务的精准度,确保志愿服务真正满足村民实际需求。
(二)强化专业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专业人才库+培训基地”机制,与省市级医院、行业协会商会、高校等合作,建立法律援助、医疗护理、农业技术等专业人才库,建立志愿服务培训基地,每年组织不少于10期专业化培训,确保每名志愿者每年接受专业培训不少于8小时。二是打造特色专业志愿服务队,根据各乡镇实际需求,组建农业技术推广、矛盾纠纷调解、心理健康服务等专业队伍,试点“法律明白人”志愿服务队,每村培养3-5名具备法律知识的志愿者,实现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的目标。三是推广智慧志愿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组织新就业群体、行业协会商会等新兴领域志愿者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形式,深入推进农机技术推广、助农扶农等乡村振兴领域志愿服务。
(三)完善长效保障体系
一是构建精准供需对接机制,推广菜单式服务,以“四百”(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为抓手,重点走访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定期更新需求清单,实现“点单—派单—接单—评单”闭环管理。二是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按照“15分钟志愿服务圈”标准,升级改造现有286个村级服务站,每个站点配备专职社工。三是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明确志愿者每年服务时长、构建考核激励体系构建,将志愿服务纳入各行政村村规民约内容,组织“X员志愿服务队”带头示范,将志愿服务纳入“五好家庭”“好媳妇”等评选硬指标。
(四)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
一是实施“一村一品”志愿服务计划,将志愿服务品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结合各村实际与村民需求,挖掘乡村特色、凝聚村民力量、创新服务形式,打造符合自身特色志愿服务队,做到“一村一特色”,重点突出技术培训、矛盾调解、开展关爱“一老一小”志愿服务,为X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二是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打造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群众欢迎的项目,持续推出服务清单,加强全流程质效管理,持续推进巾帼志愿阳光行动、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银龄行动”等,培育志愿服务品牌。三是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引导。通过AAA公众号等平台常态化展播“最美志愿者”故事短视频,展现志愿者风采,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关注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形成X员带头、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志愿服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