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XX农业大数据企业2025年度工作总结
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的关键之年,也是农业大数据从技术研发向产业深度渗透的攻坚之年。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农产品市场波动频繁、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智慧农业及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本企业作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服务商,始终秉持“数据为核、科技兴农”的发展理念,依托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在数据资源建设、核心技术研发、行业应用落地、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提供了坚实支撑。现将本年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锚定政策导向,精准谋划发展全局
2025年农业大数据产业发展迎来政策密集利好期。年初,农业农村部在智慧农业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要求;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金融支持政策,针对智慧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企业建立差异化授信评估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地方层面,北京、山东、河南等20余个省份相继出台智慧农业实施方案,将农业大数据应用纳入乡村振兴重点考核指标。
基于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企业年初制定“三维发展战略”:在服务维度,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三级服务体系,实现从宏观决策支撑到微观生产指导的全链条覆盖;在技术维度,聚焦“大数据+AI+区块链”融合应用,突破农业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关键瓶颈;在产业维度,深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三大领域,打造垂直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为确保战略落地,企业成立政策研究中心,实时跟踪全国23个农业主产省的政策动态,制定《2025年政策响应清单》,将12项政策要求转化为具体业务指标,如针对“数据共享”政策要求,启动农业数据要素流通平台建设;响应“金融助农”政策,开发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估系统,全年推动合作银行发放农业信贷超5亿元,有效解决农户融资难题。
二、聚焦核心能力,筑牢数据服务根基
(一)构建全域农业数据资源体系
数据资源是农业大数据企业的核心资产。本年度,企业围绕“全要素、全链条、全区域”目标,持续拓展数据采集维度与覆盖范围,构建起涵盖10亿级数据资源的综合数据库。
在基础数据采集方面,新增部署物联网设备2.3万台(套),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余个县域,实现土壤墒情、气象指标、作物长势、畜禽体征等实时数据的自动采集,数据采集频率从每小时1次提升至每15分钟1次,数据准确率达98.2%。针对黑龙江五常水稻、河南商丘大豆、云南凤庆核桃等特色产区,建立单品数据采集网络,细化采集指标至品种特性、种植规范、加工参数等专项数据,形成500+农产品专项数据库。
在行业数据整合方面,与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等18个部委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获取农业生产统计、农产品进出口、农资价格等官方数据;与全国20余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50家农业龙头企业达成数据合作,整合现货交易、物流调度、库存管理等市场数据;通过与国际农业组织合作,引入全球200+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气候预警等跨境数据,为国内农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数据支撑。
在数据治理方面,自主研发“农业数据清洗与脱敏系统”,建立包含1200余条规则的质量校验体系,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异常数据,数据清洗效率提升60%,数据质量合格率从去年的92%提升至97.5%。同时,严格遵循《农业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涉及农户隐私、企业商业秘密的数据实施加密存储与访问权限管控,全年未发生数据安全事件。
(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本年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5%,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8%,组建由农业专家、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组成的跨学科研发团队,在AI预警、区块链溯源、智能决策等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
在AI模型研发方面,推出新一代农业AI预警系统“AgriChat”,整合气象、土壤、病虫害历史数据及实时监测数据,构建多因子耦合预测模型,可提前7-15天预测干旱、洪涝、病虫害等农业风险,预测准确率较上一代系统提升12个百分点。在河南小麦主产区试点中,该系统成功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