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3篇)2025年度意识形态工作总结报告汇编
目录
1.2025年度意识形态工作总结报告
2.2025年度意识形态工作总结报告
3.2025年度意识形态工作总结报告
2025年度意识形态工作总结报告1
2025年,XX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统揽全局的重要位置,牢牢扭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这一根本要求,全面贯彻X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规划、同推进、同考核、同落实,在ZZ上把稳方向、思想上固本培元、舆论上汇聚合力、文化上涵养新风,为推动单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定力之基、精神之魂、价值之光。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凝心铸魂固根本,ZZ引领更加坚定
(一)夯实理论学习根基,以思想统一汇聚向心力
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要务”“首位工程”,构建分层分类、全域覆盖的学习体系,推动X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
一是领导带头示范学。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年召开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2次,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相关政策要求,班子成员围绕重点任务研讨交流10次,带头撰写理论文章和学习心得106篇,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持续放大“头雁效应”。
二是中层骨干重点学。举办意识形态专题培训班3期,聚焦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舆情应对、阵地管理等重点内容开展集中授课,组织红色教育现场教学2次,切实提升中层干部统筹把控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定力与方法。
三是全体员工常态学。依托“三会一课”、主题X日、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等载体,开展“学习强国”积分竞赛、“微宣讲课堂”等活动6场,覆盖200余人次,推动理论学习由“关键少数”向“全员覆盖”拓展,由“被动学”向“主动悟”转变。
(二)压实主体责任链条,以制度落实构筑硬支撑
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压舵定向”的关键机制,推动责任落实从“纸上要求”转向“链条压紧”、从“层层传达”转向“层层负责”。
一是织密制度体系,抓住责任源头。修订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意识形态风险研判机制》等4项制度文件,进一步明确X委、X支部、部门、科室“四级责任链条”,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X建述职和民主评议重要内容,考核权重不低于30%,确保责任清晰、压力传导到位、执行链条闭合有力。
二是逐级签字背书,强化压力传导。年内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4次,X委书记与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27份,将“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担责”落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三是强化督导问责,推动责任落地。成立意识形态工作督查组,每季度开展专项检查,全年发现并整改问题16项,对责任落实不力的5个部门进行提醒约谈,做到问题不过夜、整改不留尾、问责不走样,真正以制度“长牙”、责任“带电”。
(三)巩固主流宣传阵地,以思想引导汇聚正能量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话语权。
一是提质扩面强宣传。持续优化官网、AAA公众号、宣传橱窗等传播阵地,全年发布政策解读、先进典型、工作亮点稿件77篇,其中14篇被市级及以上媒体转载,AAA公众号关注人数提升51%,形成“内容有温度、传播有力度、展示有风度”的对外形象。
二是深度联动强外宣。与地方主流媒体建立常态合作机制,围绕重点项目推进、创新成果展示、公共服务提升等主题推出专题报道16篇,有效扩大单位工作的辐射力、影响力和认同度。
三是严格把关守底线。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全年审核发布稿件XXX篇,未发生意识形态偏差和舆情风险事件。同时,强化AAA群、工作群管理,开展信息排查X次,清理不当言论17条,坚决杜绝“负能量滋生点”。
(四)强化风险动态管控,以源头治理筑牢防火墙
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推进意识形态风险排查、研判、处置全链条闭环管理。
一是日排查、月梳理。每月组织部门对网络舆情、思想状态、社会环境等开展全面排查,全年共发现风险点7个,建立动态调整风险台账。
二是季研判、定措施。每季度召开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会,形成研判报告X份,对X个重点风险点制定“一点一策”专项处置方案,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三是快响应、强处置。启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全年妥善应对舆情线索3起,未引发外溢风险;对8名思想波动较大的干部开展“暖心疏导+思想引领”谈话,有效消除潜在风险。
(五)涵育组织价值文化,以文化自信凝聚向心力
坚持用文化塑人、以文明育人,在润物无声中厚植共同价值、强化集体认同。
一是以活动聚合力。围绕“春节”“七一”“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我们的节日”“重温入X誓词”“红色观影”等主题活动5场,参与人员300余人次,强化精神感召。
二是以榜样树标杆。开展“最美员工”“岗位标兵”评选,表彰先进个人21名、先进集体4个,通过典型引领带动形成“见贤思齐、争先创优”的鲜明导向。
三是以文明促风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活动9次,累计服务时长950小时,弘扬向善向上文化力量;打造文化长廊、荣誉墙,展示发展历程、人物风采,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
二、对标问题短板,意识形态工作差距明晰
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单位意识形态工作在深度、广度、力度方面仍存在不足,部分环节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一)理论学习深而不透,学思践悟融合度不高
虽然我单位已构建较为完备的理论学习体系,但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和实践转化之间仍存在脱节。
一是学习方式相对固化。部分X员干部仍停留在集中学习、记录笔记等“规定动作”层面,学习主动性、沉浸感和思辨性不够,ZZ自觉向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转化力度不够。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在工作中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方法、能力和策略的意识不强,存在“理论停在会议上、实践停在经验上”的现象,未能做到以思想引路、以理论破题。
三是成果转化激励不足。学习成效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岗位调整等方面体现不够充分,导致“学与不学、深学浅学”在结果上差异不大,影响学习动力持续释放。
(二)宣传阵地守防不均,内容创优力度不够
阵地管理总体可控,但面对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和传播渠道多元演进,仍存在基础不牢、应对不足等问题。
一是对新媒体领域关注不够及时。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成为公众主要信息入口,部分人员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含单位信息的内容,存在表述不当、表达随意等隐性风险,管理边界仍需进一步明确。
二是宣传内容吸引力不强。官网、公众号等平台内容偏“事务通报”和“日常推送”,缺乏“观点表达、深度呈现、故事化叙述”,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是阵地统筹协调不够。内外宣联动机制不充分,“多平台发声、多渠道传播、多层次触达”的传播矩阵尚未形成最大合力。
(三)队伍能力结构不优,专业胜任力有待提升
意识形态工作专业性强、要求高,对人员的ZZ素质、理论素养、舆论把控能力、风险研判能力均有较高要求,但当前仍存在力量偏弱的问题。
一是专职力量不足。意识形态工作兼职现象突出,专职人员仅2名,难以满足常态化宣传、舆情监测、信息发布、风险防控等综合性工作需求。
二是专业能力不够匹配。在舆情监测、数据捕捉、传播策略、话语表达、新媒体内容生产等方面,开发能力不足、专业训练不够,遇到敏感问题、突发舆情时应急处置经验不多。
三是激励约束不够有力。意识形态工作标准高、责任重、压力大,但认可度、成就感、职业发展通道不够明确,影响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稳定性。
三、锚定提升方向,意识形态工作提质增效
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一体发力,持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一)深化理论武装,推动学思用贯通融合
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常学常新、常悟常进的必修课和终身课,让X的创新理论成为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的思想根本和行动准绳。
一是拓展学习方式,让理论走“新”更走“心”。用好“线上+线下”一体平台,开展“理论大讲堂”“读书擂台赛”“案例共研会”等互动式、沉浸式活动,全年计划开展特色学习6场,让理论学习由“外在要求”转为“内生自觉”。
二是强化成果转化,让理论从“纸面”走到“地面”。围绕重点工作设立“理论+实践”攻关课题,全年计划完成调研课题10个,推动理论学习从“知其言”走向“明其义”“成其事”。
三是抓好分层施教,让不同群体“各得其法”。对青年干部实施“青苗赋能计划”,对中层骨干实施“统筹指挥能力提升班”,全年计划培训5人次以上,切实锻造能思会悟、能抓会干的骨干力量。
(二)夯实阵地管理,推动宣传引导靶向发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和主动权,增强内容供给能力、传播影响力和话语引领力。
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