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XX县文化和旅游局“十四五”工作总结暨“十五五”工作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XX县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XX县文化和旅游局(以下简称“县文旅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宝桢故里·洞天XX”形象定位,以文旅融合为根本路径,以全域旅游为发展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奋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为“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告旨在全面系统总结“十四五”期间XX县文旅工作的主要成效、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科学分析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十五五”时期XX县文旅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以期指引未来五年全县文旅工作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工作总结
“十四五”期间,县文旅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聚焦主责主业,勇于担当作为,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构建,产业能级显著提升
(一)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并完善了以“一特”(XX洞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一核”(XX古城文化旅游度假区)为引擎,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和乌江支嘎阿鲁湖水域风光带形成的“两轴一带”,辐射带动全域、联动各乡镇协调发展的全域旅游空间结构。重点景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XX洞景区),新增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A级旅游景区矩阵更加完善。同步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省级休闲旅游街区、省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各多个,形成了景区、城区、乡村互动融合的“半小时旅游圈”,全域旅游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二)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6亿元,用于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完成了XX洞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内部道路系统、污水处理设施及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极大提升了核心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游客体验。全面推进XX平远古镇二期工程建设,完成了市井街区、砂陶文化区、南城门及服务区等重点项目,古镇风貌和业态得到显著提升。系统性完善了城区及主要旅游线路的交通标识标牌系统,建成覆盖主要旅游区域的电子导览系统,旅游交通便捷性和信息获取便利性大幅提高。旅游厕所革命、停车场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三)品牌影响力显著扩大。持续深化“宝桢故里·洞天XX”和“来XX赶大集”两大核心品牌形象宣传,通过系列化、节庆化、媒体融合化的营销策略,不断提升XX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功举办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有效带动景城联动发展。品牌建设成果丰硕,XX洞景区先后荣获“2024中国避暑消夏好去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称号;XX县获评“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并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区域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业态创新成果丰硕
(一)“旅游+文化”融合彰显特色魅力。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
非遗活化创新实践。建成苗族蜡染、刺绣、砂陶等非遗传习基地15个,推动非遗技艺传承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成功打造《盛世古今》《平远行歌》《织梦山水·金玉百泉》等大型实景沉浸式演艺项目,年均演出超200场,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
文物古迹保护利用。对财神庙、鱼山古建筑、文昌阁、奎阁等重要文物点进行修缮提升,挖掘文化内涵,免费向游客开放,使其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节点。
宝桢文化深度挖掘。成立丁宝桢文化研究院,开展学术研究;协助拍摄并在央视等平台热播大型历史剧《丁宝桢》;完成丁宝桢陈列馆提升改造,建成宝桢城市书房、智慧书房,举办系列读书讲学活动,有力提升了“宝桢故里”文化品牌。
文创产品开发推广。围绕“XX砂陶”“苗族银饰”“丁宝桢”“宫保鸡”等特色文化元素,开发文创产品300余种,有效丰富了旅游商品市场,满足了游客购物需求。
文化项目招商引资。引进依文深山集市、指承蜡染刺绣馆等知名文化品牌,打造丁公祠、文庙、名人百花园等文化景点,将民族文化元素创新植入旅游场景,让游客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感受浓郁民族风情。平远古镇连续两年获评贵州省文旅融合创新示范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