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经营报/2023 年/3 月/13 日/第 B04 版两会专刊
普惠金融的“ 法治” 与“ 数治”
本报记者 慈玉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点名普惠小微贷款。回顾 2022 年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对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用改革办法激发市场活力。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受益。
全国人大代表、中原银行董事长徐诺金表示,在充分借鉴地方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基础上,在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涵盖基本金融服务权利、金融机构义务、政府部门激励引导和监督职责等内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普惠金融促进法》 (以下简称《促进法》 )。
此外,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有部分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有效整合信用信息资源,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统一数据标准,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同时可将普惠金融大数据纳入征信监管,完善监管机制,搭建“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的运营机制。
推进普惠金融立法
人民银行网站 2 月 3 日发布的 2022 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2 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 32.1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2%,比各项贷款高 10.1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 2 个百分点;全年增加 5.64 万亿元,同比多增 6250 亿元。
继续推进普惠金融,立法工作至关重要。徐诺金表示: “ 当前,约束金融机构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普惠金融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强化普惠金融法制建设,汇聚各方力量,激发金融机构供给侧服务动力,保障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金融权利。”
徐诺金指出,普惠金融立法是贯彻金融工作ZZ性和人民性的使命要求, “ 制定出台《促进法》 ,既是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的具体体现,也是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践行金融工作ZZ性和人民性的必然要求。通过立法,围绕服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普惠金融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金融机构精准聚焦小微企业、‘ 四农’ 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支持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
据了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指引下,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中小企业促进法》《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逐步构建以制度化解普惠金融发展难题的长效机制,为出台《促进法》构筑完善的普惠金融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
徐诺金建议将普惠金融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弱势群体权益, “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探索将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责任制度,对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政府推进普惠金融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推动形成各司其职、政策协同、多方发力的普惠金融共建格局。切实发挥好各级政府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均衡布局、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向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延伸金融服务,做好产业规划,推进金融与产业的融合。”
广东地区某监管人士指出,推进普惠金融立法,应建立差异化评估机制,完善平衡式监管机
制。 “ 评估机制方面,按照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制定普惠金融的最低标准。明确各级人民政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府对普惠金融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明确各级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建立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和评
估考评体系,督促各地区、各机构根据评价情况改进普惠金融工作。”
同时,徐诺金表示: “ 建议明确正向激励与保障,构建良好制度环境。一是激励政策。用好政策工具,做好发展普惠金融差异化监管的引导和激励;安排普惠金融专项资金,完善农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