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金融时报/2023 年/7 月/31 日/第 002 版要闻/评论
地方中小银行如何服务好本地“ 小气候”
宋珏遐
7 月24 日召开的中央ZZ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 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但是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宏观调控方面,会议强调“ 精准有力”,并提出“ 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地方中小银行,在逆周期调节中服务好地方“ 小气候” 尤为重要。一方面,要看到在整体需求不足情况下,不同行业、不同主体在寻求新机会中的需求变化。在任何经济环境和行业阶段中,经营绩优和绩差的企业并存,民营和小微企业主体的顽强生命力就源于经历多轮市场竞争或外部冲击后积累起来的经验以及另起炉灶的勇气。事实上,笔者上半年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市场主体都有主动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识和举措,其中,有的是调整生产经营节奏,通过放慢成本消耗,降低产品价格阶段性下滑的影响;有的是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消费渠道,进而形成新的营收增长点;还有的是依托技术提升压降成本费用。另外,笔者注意到,随着新型主体加入某些行业,可能会改变产业链的结构和特征。在此过程中,不少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会发生改变,而作为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的地方中小银行,就需要及时捕捉其中的有效需求并尽可能给予满足,以便将政策积极信号最大限度地传递到中微观层面。另一方面,地方中小银行近几年持续受到大型银行业务下沉、息差收窄等因素影响,原先的服务市场被压缩,业务被迫进一步下沉。应当看到,这种冲击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果能够顺应形势、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化被动下沉为主动调整,地方中小银行就能重新找准定位。
要在逆周期调节中服务好“ 小气候”,地方中小银行最基本的还是要坚守服务当地、支农支小的定位,并提升相应的服务能力。要真正守好这一定位,不能只靠口号和监管。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求有待恢复的阶段,有的机构面对息差收窄、业务潜在风险上升的局面,可能更容易产生以业务规模稀释风险、提升资产收益率的想法。另外,在之前一段时间,也存在地方中小银行在高息揽储的同时,以信用下沉换取信贷业务市场空间的情况。坚守定位一定要落实到公司治理、组织部门设置、绩效考核、内控机制、人员培养等多方面,从各角度保障全行上下对战略定位的认可和贯彻。在市场竞争中,无论是要守住存量客户还是开拓新市场都不能冒进,业务要与战略定位和服务能力相匹配,并且循序渐进地推进业务量增、面扩、价降。
在此基础上,具体到业务经营层面,一方面,地方中小银行要将自身服务方式灵活、服务效率高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比如,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型银行或股份制银行在服务重点的选择上是从各自的总行或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