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财会信报/2023 年/9 月/7 日/第 004 版金融
“ 双碳” 背景下商业银行加速发展绿色金融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银行内蒙古区分行 莫日根高娃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的实践
回顾绿色金融发展,自 1974 年第一家 “ 生态银行” 成立以来,银行业不断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2002 年推出的“ 赤道原则” 成为明确金融机构职责最早的绿色金融标准。此后,随着绿色金融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其内涵也随之丰富。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源于 2005 年首个绿色信贷文件出台。2016 年 8 月,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的金融服务,其可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等方面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 双碳” 目标。该文件阐明了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总体思路,使我国成为首个为绿色金融制定顶层设计的国家。2021 年 12 月 30 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国资央企发展全局,加快央企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国家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了政策激励约束体系,于 2021 年创设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发展。截至 2023 年 4 月底,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余额近 4000 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大约 6700 亿元,带动碳减排量超过 1.5亿吨。2022 年 6 月 1 日,原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明确银行机构要坚持稳中求进,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迈入快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以绿色信贷为主、 绿色债券为辅,绿色保险、基金、碳金融等在内的多层次产品体系。在绿色信贷方面,截至 2022 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为
22.03 万亿元,较 2017 年末增长 160%,绿色贷款规模快速增长。 但从产业方向来看,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占比最高,节能环保产业相对较低,与“ 双碳” 行业转型的投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绿色信贷业务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产品有待进一步丰富。
商业银行作为发展绿色金融的一个重要市场主体,其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国有六大银行 2022 年底绿色信贷余额合计超过 12 万亿元。
据中金研究院估算,中国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有望带来累计 139 万亿元的投资需求。2022 年中国绿色投资规模达到 2.6 万亿元,未来 5 年可能累计增加 16.3 万亿元。 这意味着绿色金融有望成为商业银行未来重要的增量业务发展方向,发展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顺应实体经济发展方向作出的选择。然而,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仍然是起步比较晚,积极的政策导向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拓展空间,促进了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但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产品服务创新不足、专业性人才缺乏等问题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因此,银行业应积极践行国家发展战略,按照监管导向积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关注相关行业在实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发展趋势,把握机遇,逐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二、建设银行内蒙古区分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2022 年,建设银行内蒙古区分行根据全行业务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立足自治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战略定位及我行实际,按照“ 战略先行、协同增效、分类施策、稳中求进” 的基本原则,印发《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区分行 2022 年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方案》,助力自治区加快建设“ 两个
第 1 页 共 3 页
屏障”“ 两个基地” 和“ 一个桥头堡” ,不断推动全行信贷业务向绿色低碳、高质量与可持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