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金融时报/2023 年/9 月/21 日/第 004 版新闻
转型金融与绿色普惠:把握好绿色金融两大突破方向
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
本报记者 马梅若
绿色发展已成为金融行业发展重要赛道。当前,我国在绿色发展之路上取得不少成就,新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有力支持。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 27 万亿元,规模为全球首位;绿色债券规模也居于全球前列。
尽管如此,目前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体系仍有一定局限性,主要围绕“ 纯绿” 或接近“ 纯绿”的经济活动展开,相较于实现气候目标面临的资金缺口仍显力度不足。因此,近几年来,转型金融呼声渐起。此外,绿色投融资除了赋能大企业、大项目,如何更好支持普惠客群也引发市场关注。
围绕上述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
《金融时报》记者:距离我国提出“ 双碳” 目标已三年时间。您认为目前绿色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有哪些着力点?
马骏:“ 双碳” 目标公布三年以来,我觉得实体经济中的最大亮点包括:新能源实现快速增长,我国新能源装机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和出口全球领先。此外,电池产业在国际上也有相当大的竞争力。
相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当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绿色债券规模也保持在前两位。从规模看,绿色金融发展迅速。展望未来,绿色金融有两个突破方向,一是要面向转型客户发力,包括完善转型定义、转型披露、转型产品设计等;二是更好地服务绿色普惠客户,例如从贴标、设计符合小微需求的产品等方面实现突破。
《金融时报》记者:转型金融近几年呼声较高,但也有人担心会出现“ 假转型” 风险。在您看来,哪些现象属于“ 假转型” ?
马骏:绿色金融里有“ 洗绿” 这个概念。我们常说的“ 洗绿” 是指一些企业利用绿色融资的资金做一些“ 非绿” 的事情。在转型金融领域,我们把类似的行为称作“ 假转型”。例如,一家企业启动了减碳项目,获得了银行贷款以支持转型活动,但同时又上马很多高碳排项目,整体来看,这家企业的碳排放强度是上升的。这种行为就涉嫌“ 假转型”。因此,我们提到的低碳转型,不仅要看具体的项目,还要看企业的整体减排强度。
还有一种情况是“ 碳锁定”。部分企业在刚刚使用减碳设备的前几年,排碳量有所下降,但长期来看,排碳量却无法再度下降。这也不符合净零排放的目标,属于“ 假转型”。
综合来看,我们所说的转型活动必须有完整的、科学的转型计划,且企业的各项活动碳排放
持续下降,不能出现“ 碳锁定” 等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2022 年 11 月,二十国集团(20)领导人峰会批准了《2022 年 20 可持续金融报告》 ,其中包括《20 转型金融框架》等重要内容,涉及转型金融的诸多方面。该框架对市场主体提出了哪些要求?
马骏: 《20 转型金融框架》对转型活动的融资主体(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使用转型融资的主体(企业)应该披露具有可信度、可比性、可验证性和有科学依据的转型计划;披露短期、中期、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包括中间目标与净零目标)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