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金融时报/2024 年/2 月/5 日/第 007 版理论研究
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之策
本报记者 王璐
回首过去十年,我国绿色金融取得全面发展,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中。而作为绿色金融的延伸及补充,转型金融正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对此, 《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博士。
加快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金融时报》记者: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当前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如何?怎样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
刘晓曙: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已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截至 2023 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 28.58 万亿元,同比增长 36.8%,居全球首位;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 1.98 万亿元,居全球第二。
然而,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还存在较大发展潜力与待完善之处。一是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仍需加强。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虽然快速扩张,但巨大的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尚待,目前资金缺口依旧存在。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数据测算,我国要实现“ 双碳” 目标,资金需求总量约 139 万亿元,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 1.6 万亿元以上,需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金融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仍需统一。绿色金融业务的识别主要依托于标准体系的认定,当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但制定绿色金融标准的主体较多,各部门制定的标准也各有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机构认定绿色业务工作的复杂性,降低了绿色金融服务的质效,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识别绿色项目,造成一定绿色金融资源的错配与浪费。三是绿色信息披露机制仍需健全。绿色金融对企业信息披露要求较高,如果无法及时获得准确的绿色环保信息,难以分辨“ 漂绿”“ 洗绿” 现象,将影响正确的投资定价和风险管控。我国目前绿色信息披露机制的运行需建立健全统一的披露标准和规范的指引。四是我国绿色融资结构仍需深化。当前我国传统绿色信贷占比已超过 90%,而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权等直接融资占比较低,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直接融资发展不充分会导致一些需要风险容忍度较高、长期资金支持的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针对上述情况,首先要健全绿色金融参与主体激励机制。收益和风险始终是金融机构最为关注的两个核心问题,绿色金融存在较强的正外部性,需要政策激励来避免市场失灵,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支持力度。目前,金融监管部门已建立了绿色信贷评价体系、贴息机制和担保机制,但相关激励机制仍有完善空间。其次,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在制定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等标准时,应加强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与细化,使标准适用范围更加清晰、各类绿色资金衔接更加顺畅,助力金融机构精准“ 识绿”,为绿色项目融资提供便利。同时,要重视执行标准,使执行过程更加严谨,更易于管控,降低“ 漂绿” 风险的发生概率。再次,建立由政府牵头、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绿色金融公共信息披露平台,协助企业准确核算碳排放。并建立完整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环境处罚、企业排污许可证、绿色项目可研报告、信用数据、碳排放等信息,有效提升企业、金融机构的环境披露能力。最后,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经济低碳转型中不断催生新的、多样化的绿色金融需求,需要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服务模式。
第 1 页 共 3 页
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
《金融时报》记者:去年 11 月,人民银行研究局发表《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一文,称将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和有效衔接。转型金融怎样能跟上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
刘晓曙: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深入推进,经济发展仍处于高能源消耗以及资源需求密集的阶段,工业(钢铁、水泥、塑料等) 、电力等高碳行业在整个经济中仍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实现“ 双碳” 目标,在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同时,应支持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期间会产生大量金融需求。但目前我国传统绿色金融体系仍以服务纯绿或接近纯绿的项目为主,许多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中还得不到充分的金融支持,这就需要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转型金融服务对象不受绿色金融标准限制,能够为更大范围内具有转型需求的主体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弥补绿色金融对高碳行业转型支持的不足。
为了让转型金融跟上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