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5 年/6 月/17 日/第 004 版时事观察
向绿而行

筑牢北疆生态屏障
——访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科协原主席、民盟内蒙古区委会主委赵吉
本报记者 高志民
近年来,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正经历着从“ 沙进人退” 到“ 绿进沙退” 的历史性转变。作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的治沙实践不仅关乎当地民生福祉,更对全国乃至全球防治荒漠化事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为了解内蒙古在防治荒漠化与干旱领域的实践经验、现实挑战与未来规划,在 6 月 17 日第 31 个“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科协原主席、民盟内蒙古区委会主委赵吉。
治沙的严峻挑战与显著成效
“ 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 1/2 和 1/3 以上,防治荒漠化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赵吉开门见山地指出内蒙古面临的生态困境。多年来,内蒙古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