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写材料信手拈来,说话却吞吞吐吐该怎么办?
前阵子,跟几个朋友闲聊,聊到了写材料的话题。老A说,“写材料的文思泉涌,口才都相当了得。”老W马上纠正,“写和说是两码事,写得好不见得会说,会说不见得能写。”然后,两人开始争论起来。最后,都将目光投向了我,“老L,你经常和材料打交道,接触笔杆子也不少,你说说看。”我说,“老A说的也在理,毕竟,写是说的基础嘛。但我遇到过一些人,材料写得很好,脱稿讲话却说不出个一二三来,甚至当场出洋相的都有。”老A问,“写和说到底有哪些区别呢?”我说,两者过程不一样,要求不一样。首先,过程不一样:写是探索已知的过程。一般是围绕某个主题展开,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撰稿人可以修改、其他人也可以修改;说是要及时处理未知的过程。说不同于写,面对的不是电脑和笔,而是人。对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我们的心情,进而影响语言表达。可以认为,写是一个机械化的过程,只要静下心来,朝着某个方向构思就可以,其他与主题无关的内容,都不是我们考虑的内容。这就好比开车直线行驶,按照既定路线踩油门通过就可以啦;而说是一个灵活变化的过程,对某个话题,一分钟之内,可能都会面对多种不同的提问,需要我们不断调整讲话思路。就好比开车过弯道,需要不时控制我们的油门(说话内容)和方向(主题)。且说出去的话一般不再修改,上句话说完就要接着说下句话。再者,要求不一样:写一般用的书面语,要求对仗工整、逻辑严密,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还要提要求亮成绩。讲究前后对应、有头有尾,偏于理性;而说就不同了,要求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三言两语就把观点亮出来。更多偏重于感性,富有故事性、新鲜感的话说的越多越好。接着,老W问,“为什么有的人写的好却说不好?”我说,心理素质不过关,基本功不过关,不懂技巧。有的人,心理素质不过关,平时不怎么与人打交道,人一多就紧张。如果此时我是在别人面前演说,那表达的过程中很可能是回应着对方的话题,这种随机的不确定性是会给人带来恐惧心理,这也成为紧张的原因。此外,还会受个人语音语调、别人动作的影响,导致说不好;有的人,不会将书面语转换为口头语,讲出来的话晦涩难懂,跟照着稿子念毫无区别,别人听着像听天书,直打瞌睡;有的人,说的时候还纠结于语法、纠结于前一句话讲错了,忽视了听众的直接感受,导致讲不好。老A问,“怎样才能既写得好又会说?”我说,要多练。要练心理素质,练反应速度,练说话技巧,练知识储备。卖油翁之所以能钱孔入油,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对于写,只要肯钻研,懂得了门道,成为笔杆子就不难了;同样,对于说,只要勤于练习,慢慢也就能口若悬河、信手拈来了。练心理素质:不敢在人前自如说话,其实就是自信心不足。他们为了避免损害个人形象,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能少说话就尽量少说话,从而缺乏表达的勇气。这类人平时要主动与人交流,多拉拉家常。说多了,也就顺了。不管什么场合,只要有机会可说,就当仁不让,站起来,说出来,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出来,不用在乎讲得好与不好。把每一次当众开口演说当成锻炼机会,演说结束后多给自己鼓励加油,而不是一味指责自己。练反应速度:反应速度很重要,一旦我们说话中出现了一些意外,例如说错话、发生口误、被对方刁难等,反应速度就可以挽救我们。“镜子越擦越亮,脑筋越用越活”。对于某些事,可经过更深刻的思考,试着让表达更有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头脑也会愈加容易进入状态。练说话技巧:正如前面分析,写用的是书面语,而说肯定是口语化比较好。要结合听众特点,多说能引起共鸣的话,多说多说故事案例,要注重处理好讲话的开头和结尾,多说现场的话、多说交流的话、多说富有真情实感的话,以此打动听众。练知识储备:不必多说,你肚子里墨水多的话,说起话来自然言之有物。平时多读书,多看报,多留意新闻,甚至增加阅历,多经历世界,多体验生活,也是积累的一种。此外,要把每一次写的过程当成知识储备的过程。作者:浪子燕青。现任某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曾在乡镇X委、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县税务局等单位,从事思想宣传、领导秘书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