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领导讲话的艺术魅力从哪里来?
锤炼语言功底 提升讲话魅力 ——浅谈领导干部如何提升语言的艺术修炼 特约作者/杨恕“震天下者必震之于声,导人心者必导之于言。”自古以来,因卓越的口才而成就大业者屡见不鲜。毛遂自荐口若悬河,促成楚、赵联盟抗秦;诸葛亮舌战群儒,使赤壁之战名垂青史,成就了“一人之辩,胜过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的千古佳话。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善于用极其凝炼、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开大合;邓小平同志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领导,众之首也。讲话,心之声也。领导讲话,这不仅关系到X员干部的个人形象和工作成效,而且影响到群众对国家政策理解深度。由此可见,领导干部语言的艺术修炼不可小视。一、领导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领导语言艺术是领导干部的立场修养、学识能力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集中反映,是其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和统一。领导干部要获得组织的认可,在群众中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形象,高质量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就必须加强语言的艺术修炼。(一)提升语言的艺术修炼是顺应X和政府的要求。“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于听言。”2004年中央颁发的公开选拔X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引入面试程序,目的是考察应试者的口头表达能力。2012年中央出台“XXXX”,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要求“开短会、讲短话”,提倡脱稿讲话,对各级官员的即席演讲能力作出更高的要求。(二)提升语言的艺术修炼是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当前,群众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话题越来越丰富,如果领导者只能说一些官话、套话就没有感染力,更会影响领导能力的发挥。而且很多群众特别注重领导者的讲话,他们往往对领导的讲话给予各种评论,打分、甚至排出名次。荀子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语言艺术水平,多为百姓说话做事,才能“不负所学”。 (三)提升语言的艺术修炼是顺利开展工作的需要。任何领导要想把政策传达好,把队伍带领好,把事务处理好,首先要通过清楚明了的语言去实现其有效的领导。领导立权立威的过程就是立言立行的过程。如果把领导过程比作一条项链,把领导绩效比作一颗颗珍珠的话,那么,领导讲话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金丝链,没有这条金丝链的精密穿插和串缀,是不可能把一颗颗闪光的的珍珠串联到一起的。 二、领导讲话中常见的不足文不在丰,精炼则行,言不在多,达意则灵。随着干部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推进,领导干部讲话水平越来越高,许多领导干部出口成章、文采飞扬,但少数领导干部讲话方式不当、内容空洞,讲来讲去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八股”味浓重。常见的有: (一)篇幅太长,有用性不多。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开长会讲长话。在他们看来,讲话份量不足不能说明问题,故不管主题需不需要,开口就从国际到国内的形势,从中央到地方的任务,从过去到现在的问题,从重要性到必要性可行性等撒开天罗地网,内容庞杂,且泛泛而谈。有的领导干部认为篇幅短了显得不重视,东拉西扯没完没了。但真正触及中心问题的管用的话寥寥数语。早在南朝时,文学理论家刘勰就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意即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目的。明朝初年时,朱元璋在刑部主事茹太素上奏的万言书中批注“许陈实事,不许繁文”, 从此,一改繁文成风的局面,简明扼要的文风盛行。可见,讲长话写长文,自古就不受欢迎。历史上,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都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既短又小的名篇佳作。 (二)材料太多,思想性不强。有的领导干部为显得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讲话时一个一个的事例、一串一串的数据、一堆一堆的词语进行引用,大谈特谈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怎么做的,这个伟人那个先哲怎么说的,看似美妙绝伦,实则华而不实,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浅显的道理深奥化,台下听了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他们觉得,材料越多越精彩,越能展现自己的水平。事实上,“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一个人的学问好比弓弩,才干好比箭头,只有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才能射中靶子。所以材料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要通过深入思考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出其中的经验和问题,得出规律性认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提出适合本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来。成功的讲话,思想是王道。缺乏思想性,再多的材料也是浮云。 (三)语言太僵,生动性不强。领导干部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这本应是施展才能赢得威望和影响力的最佳时刻,但实际上不尽然。少数领导干部或因新上任经验不足,或因工作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或因长期形成的讲稿依赖症,无稿不登台,登台必念稿。开口则一字不落地念,一种表情呈现,一个调子不变,纵使台下鼾声四起,台上照念不误。有的领导在学习和传达文件时,把与上级保持一致片面地理解为一字不漏地念,上下一个乐谱,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文件进行重新概括与提炼,讲不出新意来。有的领导干部讲话过于严肃、庄重、刻板,字字严谨规范,句句字正腔园。听起来十分生硬,生动性不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只有琴瑟相和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只有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才能深入浅出、释疑解惑;只有使用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才能妙趣横生,回味无穷。三、提升领导语言艺术的途径讲话不精彩,为官个子矮。一个领导者具有的高超讲话水平和艺术境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领导者勤奋学习和艰辛实践,才能达到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长期的积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多途并进,积极主动,绝不可抱残守缺。 (一)成功的表达来源于充分的准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语言艺术的背后是过硬的功夫,成功的表达需要充分的准备。一是要储备有广度的知识。古人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领导者要想讲话的内容丰富充实,观点新颖独到,语言风趣精美,就必须要有丰厚的知识作支撑。正如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知识可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活跃思维,增强语言的深度与广度。二是要进行有深度的思考。郑州市规划局一位副局长质问记者“你是替X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把X和人民公然对立了起来,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缺乏思考的后果就是口不择言、祸从口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先圣孔子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西方哲人康德也曾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可见不论时代、地域、种族如何差异,思考都是吸收掌握知识的根本。所以善钻研、勤推敲,是我们夯实表达能力的重点。三是要做足有针对的功课。鬼谷子曾说:“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批评一些干部不会说话:“与新社会群体,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面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选好材、定准位,是我们增强表达效果关键。 (二)动人的演讲取决于强大的气场。英国媒眼曾经形容夫妇,“气场征服海内外,赋予中国新形象。”气场的作用不可小觑,实现动人的演讲也取决于强大的气场。一是沉稳的气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泰山之崩何等惊天动地,麋鹿之动何等迅疾快速,但这些都不足以动其心,乱其静,是何等处乱不惊?面对一些需要即席演讲的场合,我们必须从容镇定,保持沉稳气场,才能排除一切干扰,理清思路,成就有逻辑的动人演讲。二是自信的气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探究和总结讲话的语言风格,从他在十八届中央ZZ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那次讲话就初见端倪,那篇演讲可谓语惊四座,又波澜不惊,字字句句叩击着心灵,显现出一种自信大气、从容淡定的气场。打铁还需自身硬,有底气讲话自然有魄力。三是坦荡的气场。动嘴,考验的是动手、动脚、动脑;话风,折射的是会风、事风、作风;言正,表达的是身正、行正、心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坦荡的气场,才能讲出令人振奋和信服的话来,即“心正则话正。”所以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小节,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清白干净的品德使人心悦诚服,用坦荡的气场增强讲话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语言的魅力得益于言之而有物。“说”是一门语言艺术,能说会道是衡量一个人口才好的标准。对于领导干部的讲话而言,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情是让群众接受、让群众信服的重要方式。 一是做到言之有序——让语言有效果。言之有序就是说话要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主次有别、要点突出。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使群众听懂我们的讲话,理解我们的思想,记住我们的观点,以便更好地沟通和交流,而言之有序是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证实:越是有规律的事物,人们越容易记忆。言之有序是对语言的梳理和整合,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科学、艺术地给语言“排队”,便于人们理解和记忆,以达到特定的表达目的。相反,那种毫无规律、漫无边际、颠三倒四的表达,会使听众如坠云里雾中。因为,在这样的表述中,听众接受的是一大堆含混不清如同乱麻一样的信息,根本无法理清讲话者的思路,更谈不上理解和记忆了。那么,讲话条理清楚和讲话理想效果来自哪里?你得真正了解不同听众所干、所思、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理清你讲话的思路。毛泽东主席既能面对X内高级干部讲,讲得让他们折服;更能面对大理论家讲,讲得他们心服,还能面对普通老百姓讲,讲得让他们信服。为什么能讲得这样到位?究其原因就在于对听众的理解和把握。例如他在湖南农村考察时的讲话,引起了轰动效应。通篇讲话要点突出,明确要求老乡们办好三件事情:“第一件,往后嫁女不许再要钱;第二件,马上办夜校,叫大家都能学文化,不当‘睁眼瞎’;第三件,当爹娘的以后不要再打伢了。”他的这番讲话,引起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不论是老汉、小伙子,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们,都高兴得无以言表,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毛主席就是懂得咱们老百姓的苦楚,真是说到咱们的心坎里了。” 二是做到言之有文——让语言有亮点。言之有文就是指讲话语言生动、意境悠远、妙曼传神、文彩飞扬。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有文采的话,能够生动地再现生活,容易引起听众的遐想和富有哲理的启迪。孔子的话流传千古,中外有识之士都将它奉为经典,除了因它的讲话内涵博大精深之外,其文采灿烂、文雅悦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诸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四海之内,皆兄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这些佳句和成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库。又如,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通过“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这句话,鼓励海外留学人员要“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孔子的“韦编三绝”、孙敬的“悬梁刺股”、匡衡的“凿壁借光”、车胤的“囊萤映雪”,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小故事,用这些古人勤学苦练的事例为海外留学人员树立了一个个明确的榜样标杆,勉励的同时也寄予了对留学人员勿忘祖国的厚望。因此,领导干部讲话要学习伟人充满充满文采的语言。首先,要巧于变化,营造讲话的跳跃之美。不仅要注意词语的变化,规避词语的重复使用,还要注意句式的变化,句式要长短搭配,错落有致。其次,要精于引用,营造讲话的丰润之美。恰当地引用诗词歌赋、成语典故、名人名言等语言经典,不但能凸显讲话者的文化底蕴,更能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最后,要善于修辞,营造语言的灵动之美。运用各类修辞手段,比如巧妙运用比喻,用群众熟悉的事物来解释说明比较抽象深奥的道理,更能增加讲话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性,无形中让领导讲话更加精彩,更具文采。 三是做到言之有情——让语言有活力。言之有情是指说话的时候要饱含感情,以情动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领导者在讲话中只要架起“感情”这个桥,动真情,诉真情,就一定能够打动听众之所以给人平易近人的印象,和他那时刻透露着真情实感、温暖人心的语言不无关系。访问澳大利亚洲时,他讲述了马克林教授半个世纪60多次访华,孜孜不倦地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的故事,讲述了在中国汶川地震时一群可爱的新西兰儿童在寒风凛冽的街头演奏小提琴为中国募捐,而当新西兰地震时中国国际救援队火速前往参与救援的故事,富有深情的讲述让在场听众无不为之动容。又如,在十八届中央ZZ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一开口就说“让大家久等了”,接下来又说“大家很敬业、很专业、很辛苦”,言语中一股理解人、关心人的暖流悄然涌动,浸润心田,不仅让在场记者觉得可敬可亲,还感染了亿万听众和观众,表现了X和国家领导人亲民爱民的情怀。在与普通群众交流的日常环境中更是如此,他笑呵呵的一句“你比我大,我叫你大姐”温暖无数人的心,他对不认识自己的农家妇微笑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等等。这些话尽管是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给不同对象讲的,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这就是句句充满着真情和关爱,有了真情和关爱在里面跃动,语言文字也就活了起来,就会充满了灵气,有了一种“会说话”的生命力量。所以说领导干部的语言力量绝不是来自于装腔作势、盛气凌人的表面功夫,而是来源于情真意切、爱民如子的内在力量。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非常关键的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始终做人民的公仆。其实语言的背后是知识,是思想,是素质,更是感情。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X员,我们最根本的还是要努力同群众说上掏心窝子的话,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里,这才是我们语言表达艺术的最高境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X在十九大后,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作为新时代的领导者,在这个“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工作环境和领导局面,对讲话艺术的培养和良好口才的拥有已由必须变得急需。我们要有“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豪迈感,也要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紧迫感,更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抓住这一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奋发前行、勇攀高峰,不断研究和探索领导讲话的语言艺术,有意锤炼语言功底,持续提升讲话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