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体制内要事缓,言缓,心缓!
体制内待久了,越来越发现一个现象:那些真正走得稳、走得远的人,往往都是“慢性子”。他们做事不急不躁,说话不疾不徐,遇到突发情况,也总能沉得住气,应对自如。这种“慢”,不是拖沓和懒惰,而是一种沉稳和智慧。
当事态不利于你的时候,静则为吉,不乱就是不错,尤其是你的心千万不能乱。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一定是有原因的,都一定有它的道理,千万不要和自己死磕,给自己一点儿时间,想通理顺,从长计议,才是遇事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事缓则圆
《格言联璧》中说:“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理棘手的事情,态度一定要宽缓;和难以相处的人打交道,一定要更加宽厚;处理紧急的事情,情绪一定要更加缓和。
体制内要耐心韬光养晦,很多时候,越急越乱,越乱越错。事情紧急,慌乱之中就容易出错,只有先稳住情绪,才能冷静思考,找到解决办法。
事情紧急,需要快速做出决策时,很多人就会心浮气躁,导致思维受限,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相反,如果能够保持冷静,从容应对,反而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古人云:“事急则变,事缓则圆。”遇到急事时,不妨先冷静下来,深呼吸几下,让自己保持清醒和理智。只有稳住心神,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言缓则贵
《礼记》中说:“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水越深,水流越是平缓;人越有涵养,说话越是语速平缓。说话之前,先思考,想清楚再开口,避免祸从口出。
三国时期,杨修聪明过人,却喜欢卖弄聪明,多次触犯曹操的忌讳。即使他聪明过人,却不懂得“言缓则贵”的道理,说话口无遮拦,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体制内的高手,都是不动声色的!说话之前,先思考,想清楚再开口,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评价别人,不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样的人,才值得别人信赖和尊重。
《菜根谭》中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时候,一句无心之言,就可能给自己招来麻烦和祸端。所以,说话一定要谨慎,三思而后言,宁可沉默不言,也不要口无遮拦。
心缓则安
《小窗幽记》中说:“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在繁花似锦、柳密如织的美好境遇中,如果能不受束缚,来去自如,才是有本事的人;在狂风骤雨、急浪湍流中,如果能站稳脚跟,不被吹倒,才是有坚定立场的人。
人生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才能从容应对。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多次面临生死考验。尤其是祁门之战,他更是被困祁门,无计可出,他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保持冷静和清醒。最终找到了破敌之策,击败了太平天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详,为处事第一法。”
遇到事情时,要保持从容和缓的态度去处理,如果心中慌忙,就容易出现差错。因为天下许多事情,都是因为忙乱而出了差错。所以,从容安详,是处理事情的第一要诀。
体制内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急事、难事,如果总是心急如焚,焦虑不安,就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失去理智和判断。相反,如果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心浮气躁者,一事无成;沉着冷静者,天人相助。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急不躁,从容应对,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赢得人生的主动权。
总结
《格言联璧》中说:“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缓慢的事情要赶紧做,敏捷行动才能取得成效;紧急的事情要慢慢做,匆忙行事就容易出现差错。
很多时候缓一缓,冷静一下,通常都会有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事缓则圆,言缓则贵,心缓则安,才能把审时度势这四个字刻在脑子里。遇到事儿就提醒自己,让子弹飞一会儿。
职场中,急事、难事、烦心事,总会出现。面对这些事情,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只有稳住心神,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