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体制内提拔新观察
体制内选人用人从来不是单一标准,要考虑的资历、业绩等等,名堂很多。
我接下来聊的,只是这几年看到的一些客观倾向,不是什么定死的“规则”,大家权当参考。
细心观察能明显感觉:近些年从省厅“空降”地方任职的人,越来越多。
为啥是省厅,而不是从当地提拔
提拔一个人不只是给个头衔、分个岗位,更要担起这个人往后做事的责任——万一选的人出了问题,不仅会卡住工作,当初拍板的人也要受牵连。
所以选人用人,“决策安全”是绕不开的考量
省厅的工作大多集中在政策制定、审核把关这些层面,打交道的对象主要是上下级单位、相关部门,不像基层要面对那么多复杂的利益牵扯。经历相对单纯,不容易有“历史遗留问题”——简单说就是“底子干净”。
而能在一线担任总指挥的人,能力没的说。但问题也在这儿:这些岗位打交道的面太广,要处理的事儿太杂——从项目落地到民生纠纷,从企业对接到底层治理,时间长了难免会留下些“历史痕迹”。
万一后续这些“痕迹”里出了牵扯,麻烦就不是一星半点了。所以为了稳当,决策者反而更倾向相对“边缘化”的人
这里说的“边缘化”,不是说没能力、被排挤,而是平时不怎么站在聚光灯下——比如没跟太多复杂的利益圈子打交道,看起来不那么“显眼”。
关键在于:经历干净,口碑清白。
在能力得够、资历得齐、业绩得说得过去前提下,“经历干净”和“口碑清白”就成了加分项里的“硬通货”。
有人可能会问:“这类人就完全没背景吗?”其实也不是。体制内待久了,多少都会有些人脉关联,但他们不搞那些“钻营站队”的事儿,不凑没必要的局,不扯没用的关系。
对决策者来说,用这样的人相对放心——和当地纠葛少,还能保证工作按部就班推进,相当于把“决策安全”拉到了最大。
把这样的人派到地方,一方面符合“决策安全”的考量,另一方面他们对上级的政策思路、执行要求更熟悉,能更好地“上下衔接”,算是一举两得。
以前可能选人用人更看重“能扛事”——谁能把难啃的骨头啃下来,谁能拉来项目、解决问题,谁就上。但现在,在“能做事”要求前面还多了一道“求稳”“求放心”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