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安徽科技报/2025 年/2 月/21 日/第 016 版理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审视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岳逸枫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晓凤 喀什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牛莉莉
摘要: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思想的钥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从历史、ZZ、文化三重维度进行审视。从历史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大一统”历史传统的延续、中华民族自觉的重要表征、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强化的需要;从ZZ维度看,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需要牢记“四个与共” 、坚定“五个认同” 、树立正确“五观” ;从文化维度看,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与延续、 是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维度;ZZ维度;文化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X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根本,是新时代X的民族工作之主线,是X坚持“两个结合” 、着眼“两个大局” ,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因此,以历史、ZZ、文化三重维度,理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机理,以便用整体思维和历史思维推进民族工作纵深发展,推动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共享民族复兴的无上荣光。
一、历史维度:时代更迭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华民族在他们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寻找共同价值,以便充分发挥民族优势写好各个民族的历史篇章,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又丰富历史,增加历史的厚度与宽度。
(一) “大一统”历史传统的延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古之先贤孔子认为众生平等, 华夷二者应视为一体, 但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却不用强制改变以达到统一, 正所谓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对于“大一统”理念下的特色民俗应该予以尊重与保留。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采取全国统一的治理模式。春秋时期出现的“大一统”理念由思想理念层面落实到ZZ实践中,实现了以多民族国家统一状态发展,这为唐汉及以后朝代的辉煌提供了必要的ZZ秩序和现实基础。汉武帝时期,极大重视推动“大一统”王朝构建,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衰落,各大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地区,中华大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日益密切。唐朝的繁荣昌盛与其包容开放的国策是分不开的,元朝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领导下的“大一统”王朝政权,元朝囊括了北方游牧区、东北渔猎经济区、南方农耕区等。清朝也接续了“大一统”理念,历代皇帝都秉承“天下一统,华夷一家”。“大一统”理念成为联系中华各民族的思想纽带,民族与民族之间交融互通,形成了守望相助、不分彼此的和谐格局。
(二)中华民族深度自觉的表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深度自觉的重要表征。鸦片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水深火热的现实处境触发了中华民族觉醒,中华民族由以往自在的民族转变为自觉的民族。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遭遇苦难之重前所未有,但其并未自弃沉沦,而是怀揣梦想,向着光明的未来。在自强求富、救亡图存的曲折道路上不断求索、勇敢尝试,展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坚韧意志和精神面貌。处于战争阴霾之下,面对外来侵略,
第 1 页 共 4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十四年抗日战争,亿万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抗外敌,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救亡意识、民族意识全面觉醒。中华民族是在对抗中诞生的自觉民族实体,民族自觉不是民族发展进程的终点,中华民族已然自立,高度民族自觉是迈向民族自强的认知基础,牢牢抓住价值自觉这一夯实民族自觉的关键要素,实现中华各民族思想认同一致、积极投身实践、勇于担当责任,逐步将看似抽象的民族意识以具象的现实实践呈现。
(三)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