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宜春日报/2024 年/2 月/26 日/第 001 版
暖心民政绘就幸福底色
本报记者 张水珍
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养老模式不断创新发展, 老年人在 “ 家门口” 实现幸福养老;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群众办事更加方便⋯⋯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急难愁盼问题,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全力保民生、兜底线、促发展,用心用情把X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用暖心民政绘就宜春幸福底色。
兜牢民生底线
袁州区湛郎街道湛郎桥社区居民张忠平的女儿自幼脑瘫,妻子一直在家照顾她。前些年,张
忠平在工作中腿部受伤致残,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去年 3 月,社区根据相关政策将其女儿纳入城镇特殊困难人口精准帮扶对象,参照重残“ 单人保” 政策对其进行帮扶。如今,张忠平靠着在工厂做工,再加上女儿每个月的低保金,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各类救助保障政策,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
救助格局,持续兜牢民生底线。
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做到“ 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帮尽帮”,确保兜底保障“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切实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
连续 16 年提高城乡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去年保障全市困难群众 30.95 万人;“ 整户保” 比例由 2022 年的 25%提高到目前的 46.79%。
全市共临时救助 1.01 万人次,救助金额 1971.52 万元。全市机构养育孤儿、城乡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均有所提高,分别达到每人每月 1820 元、1360 元、1360 元。新建 20 个“ 关爱儿童之家”、3 个未成年人课外实践基地和 2 个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实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全覆盖。
加强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推进县级救助管理区域中心试点。去年,全市
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1045 人次, 帮助 12 人成功寻亲, 为 5 名长期滞留人员办理了落户安置手续。
一项项举措、一串串数字,见证了帮扶困难群众的民生温度,托起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底
线。
守护幸福“ 夕阳红”
养老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盼、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民生事项,也是积极应对人口
老龄化的关键举措。
我市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逐步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智慧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市级指导、区级统筹、镇街落实、社区参与的四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积极实施适老化改造,持续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扎实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去年,一系列养老举措推动“ 家门口” 多元化、多维度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一幅“ 夕阳无限好” 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日,在袁州区秀江街道崔家园社区居家养老助餐点,老人们围坐在餐桌前,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