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报/2024 年/3 月/8 日/第 004 版两会特别报道
民政工作加把力 乡村振兴添活力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刘静静
访谈嘉宾:
王雪韬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民政局局长郑方燕 河南省郑州市民政局局长
杨青山 湖北省宜昌市民政局局长
陶朝晖 湖南省衡阳市政协副主席、市民政局局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近年来,全国民政部门立足自身职责,采取务实举措,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积极贡献力量。今日,本报邀请几位地市民政局局长分享助力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与探索,展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民政担当。
1 民政部门承担着履行基本民生保障、 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在乡村振兴这项重大战略部署中,民政部门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王雪韬:赤峰市不断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 基本生活保障协调、 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三项机制,将 14.5 万名低收入人口纳入常态化监测。实施特困人员照护服务质量提升行动,2023 年开展探视巡访 6.4 万人次。推行“ 物质+服务” 救助模式,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实施特困人员自理能力评估、入户探访等服务项目。同时,强化地名公共服务水平,让地名工作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发挥“ 五社联动” 机制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陶朝晖:为助力乡村振兴,衡阳市民政系统持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做好农村低保扩面、提标和精准帮扶工作,积极拓展救助保障覆盖面;建立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全市城乡低保连续 7 年提标;依托慈善和社工组织,创新“ 资金+物资+专业服务” 救助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采取配建、置换、改造等方式,建设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高标准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此外,我们深入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扎实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郑方燕:郑州市民政局不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印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下发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为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我们以“ 五星支部” 创建为抓手,加快农村幸福院、邻里互助点等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村级自助式、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乡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城乡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养老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此外,我们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和乡村文明建设,动员引导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特长开展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结对帮扶,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2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民政部门在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有哪些具体举措?
杨青山: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宜昌市民政局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将 23 万名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汇集民政、医保、住建、教育和人社等近 20 个部门数据,重点关注因病、因灾、因事故等有突发状况的群体,及时预警、主动排查、分类救助,并每年
第 1 页 共 3 页
定期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进行年度入户核查。相继出台《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 《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等制度文件,统筹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型救助、慈善公益救助等救助政策和资源,开展兜底保障、医疗救助、圆梦助学、温暖安居、就业促进等十大助富行动。
王雪韬:赤峰市民政局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推动数据共享,形成工作合力。 将脱贫不稳定户、易返贫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群体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开展常态化动态监测,持续做好兜底保障。推动社会组织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公益扶贫等领域发挥专业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