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沧州日报/2024 年/1 月/17 日/第 P01 版
“ 农” 墨重彩绘就乡村振兴“ 新图景”
——我市强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马志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夏粮实现单产、 面积、 总产 “ 三增加”, 其中 100.2 万亩旱碱麦亩产 245.4 公斤, 总产达到 24.5万吨,较上年分别增加 22.1 公斤和 2.13 万吨;全市落实衔接资金近 9 亿元,省级以上资金增幅居全省第一,年可增加村集体和脱贫户收入 3180 万元,690 个行政村 48.8 万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年收入 5 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超 10 万元村占比 92.83%;河间市景和镇崔庄子村被评为 2023 年“ 全国十佳” 耕耘者振兴计划五星村庄,全市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已发展到 1 镇 13 村⋯⋯
乡村振兴谱新歌,“ 农” 墨重彩绘丰年。这一个个耀眼的数字,记录了我市农业农村工作过去一年的坚实足迹。
2023 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X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安排,围绕全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全市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农” 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奏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激昂旋律。
感恩奋进,盐碱地上盛开“ 致富花”
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挂念的“ 国之大者”,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去年 5 月 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沧州是全省盐碱地面积最大的市,如何唤醒这一笔“ 沉睡的” 宝贵财富,加快转变为潜在的耕地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砥砺前行,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向盐碱地要产量、要效益,通过农田水利、生物改良等措施,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盐碱地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实现盐碱地综合利用“ 有遵循”。聘请中国农科院专家开展《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2023—2030 年)》编制工作,制发《2023 年沧州市旱碱麦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等系列文件,确保盐碱地综合利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 支持河北沧州等地开展旱碱麦种植及产业化推广” 写入中办、国办文件,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获评省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旱碱麦种植体系、推广体系已编制完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落户沧州。
强化技术支撑,实现盐碱地综合利用“ 有抓手”。围绕种子培育,依托中科院南皮实验站、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 、市农科院等平台,加快培育抗旱耐盐新品种,目前新研发的“ 沧麦 16”“ 沧麦 17” 已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示范筛选番茄、黄瓜、甜瓜、甜椒、茄子、草莓等耐盐碱品种,试种中草药、燕麦、芦笋等特色盐碱地经济作物。聚焦土地治理,对接河北省科学院及科技公司,探索利用沙漠微藻改良盐碱地的创新途径;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综合运用“ 治、改、提、用” 技术模式,实施盐碱耕地治理工程,分区分类开展治理改良,旱碱麦播种面积扩大到 154.71 万亩。
明确地方特色,实现盐碱地综合利用“ 有前景”。推动土地与种子“ 双向奔赴”,因地制宜发
第 1 页 共 4 页

展旱碱麦、瓜果、蔬菜、苜蓿等盐碱地特色产业,积极推动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延长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促进盐碱地农业提质增效。通过扶持银海农业科技、振学面业、帝鉴食品等企业,加强旱碱麦面粉、面花、挂面、馒头等产品加工,已初步形成盐碱地农产品加工体系;建成了北京新发地盐山市场、南齐蔬菜交易服务中心、大仓、海盛源、天源、如诚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冷链物流企业和集散中心;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在沧挂牌运行,“ 黄骅面花” 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骅旱碱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
放眼沧州,盐碱地正孕育着新的希望: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稳产高产,苜蓿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加速推广,碱梨、甜瓜等时令果蔬供不应求。同时,我市还着力培育盐碱地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度假、研学教育、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做优做强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昔日“ 白花花”,如今“ 金灿灿”,沧州走出了一条盐碱地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路子,交出了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优异答卷。
产业聚能,让农村群众端稳“ 金饭碗”
这几天, 虽然室外气温寒冷, 但位于青县清州镇司马庄村的大司马蔬菜博览园内却春意盎然,一棵棵鲜嫩水灵的叶菜,宽叶、细叶,红的、绿的,或“ 站” 在架子上,或“ 攀” 在墙上,生机勃勃,令人目不暇接。
司马庄村从上世纪 90 年代便开始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产业。如今,司马庄村蔬菜种植园区核心区占地面积达到 1280 亩,先后引进观赏南瓜、拇指黄瓜、迷你菜瓜、樱桃番茄等适合采摘的特色蔬菜 550 余种,年产值超过 5000 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 3 万元以上,已成为集采摘、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生态观光乐园。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去年以来,我市牢牢抓住产业发展“ 牛鼻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力加速推动乡村振兴,努力让群众端稳“ 金饭碗”,走上小康路。
农业产业化实现新突破。献县南河头乡(肉鸭) 、孟村回族自治县高寨镇(肉鸡) 、泊头市王武镇(梨) 、肃宁县梁家村镇(肉鸭)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