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忻州日报/2024 年/3 月/25 日/第 001 版
田畴沃野绘新图
——我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刘芝彤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
一条条街巷干净整洁、一座座农家院落舒适雅致、一个个富民产业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幸
福洋溢⋯⋯走进忻州的村村落落,美丽宜居、和谐美好的乡村新画卷比比皆是。
过去一年, 我市按照中央、 省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决策部署,按照“ 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的工作要求,以全省巩固衔接大比拼为引领,以开展“ 三查十盯两确保” 专项行动为抓手,抓责任促压实,抓政策促落实,抓工作促夯实,全市巩固脱贫成果成效显著,推进乡村振兴势头强劲。
常态开展监测帮扶,坚决守住防返贫底线。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按照“ 识别快、帮扶准、风险消除稳” 的要求,筑牢自下而上的申报网、左右畅通的排查网、兜底保障的政策网“ 三张网”,建立了“ 忻申报” 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和“ 13810” 收入监测帮扶机制,选优配齐村专员、乡专干和县专班 5023 人,制作政策“ 明白纸”,推行“ 一码通”,“ 忻保障” 救助 359 人 385 万元,“ 晋忻保” 救助 3350 人 534 万元,做到监测早、帮扶准、风险消除稳。截至 2023 年底,全市“ 三类户” 共 16760 户 36601 人,其中已消除风险 8296 户 19135 人,未消除风险 8464 户 17466 人,全部落实了预防性帮扶措施。
紧紧扭住关键指标,不断巩固“ 三保障” 成果。义务教育方面,落实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分类落实特教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重度残疾送教上门辅导等政策,针对性地制定落实“ 一对一” 帮扶送教计划。去年共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67080 人次 2788.07 万元;资助其他教育阶段 54878 人次 8522.75 万元;建设改造 47 所寄宿制学校,招聘特岗教师 304 名。基本医疗方面,2023 年全市城乡居民参保缴费 217.66 万人,参保率 97.17%,其中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参保率达 100%。全市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监测对象等农村低收入人口享受住院待遇 86541 人次,综合报销 82.70%。家庭医生入户核实率、救治率、签约服务率均达 100%。154 家乡镇卫生院、2649 所村卫生室的相关设备和药物均配置齐全。全市 2536 家村卫生室医保骨干网络接通率为 100%。住房安全方面,去年排查经营性自建房 3.56 万栋,全部完成鉴定。 排查其他自建房 111.14 万栋, 安全鉴定 25118 栋, 初步有隐患房屋鉴定工作实现全覆盖。实施农村 6 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 598 户,动态保障 218 户,已全部竣工,实现静态清零、动态保障。饮水安全方面,健全农村饮水运维管护长效机制。全市共对 444 处农村饮水工程开展维修养护,完成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采样及检测 522 点(次) 。全市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 3434 处,农村供水受益人口达 240.6 万人, 集中供水率达 99.2%, 自来水普及率达 90.69%,供水保障率达 100%,全市农村人口饮水全部达到安全标准。
持续深化搬迁后扶,全面保障群众权益。以“ 五好社区” 创建为抓手,以权益保障为关键,持续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狠抓搬迁群众迁出地、迁入地权益保障工作,部署开展了第三批 13个易地搬迁安置区“ 五好社区” 创建和 10 个易地搬迁安置区数字化建设工作,不断拓展搬迁安置区后续产业、后续就业、后续服务,重点培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家庭手工业、数据标注、电商、乡村物流、家政服务业、乡村旅游、非遗手工等适合搬迁群众参与的新产业、新业态,提升搬迁劳动力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
第 1 页 共 2 页
业,搬迁脱贫人口收入增幅稳定高于当地脱贫人口平均水平。2023 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人口就业人数 32260 人,就业率 97.22%。
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充分挖掘就业潜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优势比较明显、带动能力强、增收效果好的特色产业。着力延伸小杂粮、中药材、设施蔬菜、林果等特色种植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