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经济时报/2023 年/6 月/26 日/第 004 版智媒周刊
专家话国企混改
本报记者 张一鸣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至今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还存在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下一步如何推进?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邀请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普华永道中国国企业务主管合伙人陈静、 普华永道中国企业业务合伙人宋经纬三位专家, 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的积极进展?
周丽莎:过去几年,国有企业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把握好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务求改革实效,避免盲目性,避免一混了之。作为混改的重要实现形式,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贡献了央企系统 65%的营业收入和 80%的利润总额。2020 年以来,累计推动 92 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持股比例 5%以上战略投资者,外部投资者派出董事的占比达 70%,实现了混改企业经营机制的深度转换。
陈静: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受到国资委的高度重视。2023 年 1 月 5 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明确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路,要促进国企民企协同发展,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宋经纬:我们对 522 家优秀改革标杆案例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前国企混改有几大特点:一是混改是标杆企业广泛应用的改革方式。混改作为股权侧改革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释放股权充实企业权益资本,促进国资做优做大做强,在当前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二是“ 专精特新” 类细分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等行业)出现较多标杆混改案例,充分体现了国有资本通过改革创新发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并为同类企业提供了借鉴学习经验。三是多措并举是混改的主流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改革目标,标杆企业普遍综合运用多种举措实施混改。除中长期激励机制以外,标杆企业选择的改革举措集中趋势并不显著,表明在本轮混改中,标杆企业没有千篇一律地复刻个别举措或机械地跟随政策文件,能够基于自身特点与诉求选取“ 组合拳” 实施改革,充分落实了因企施策原则。四是中长期激励在优秀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员工持股备受标杆企业青睐。在混改优秀案例库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业务布局、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以及中长期激励机制改革是标杆企业广泛采用的举措,而中长期激励机制改革应用最多,超过半数的标杆企业采用了中长期激励机制。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国企混改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周丽莎:混改不是一混就灵,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增加并没有转化为国企活力和经营效率的大幅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国企混改还停留在股权层面的混合,尚未触及国企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接下来,国企混改进入深水区,需要通过深化提升落实市场化机制,平衡不同类型股权之间的权责,不仅要“ 混资本”,更要“ 改机制”。要分层分类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竞争类企业国有资本可以全资、控股、参股。不仅要混产权,更要改机制,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引进积极股东,推进差异化管控,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
宋经纬:首先,混改在推进上还存在区域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是混改前沿阵地,这为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