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6168
扫描二维码关注“政论文”公众号
2023年7月
为时代创作为人民演出
在第九届中国戏剧奖获奖者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剧协分X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陈涌泉
(2023年6月7日)
在中国戏剧梅花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颁奖晚会后举办获奖者的座谈会,以及让获奖演员“上奖台、下基层”,是中国剧协延续了多年的传统,我们要很好地接续、传承下去。尤其今年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也是曹禺戏剧文学奖设计了全新的奖杯、整装再出发的一个重要年份。在这样一个喜庆时刻举办座谈会,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首先,我要再次向获奖者表达最诚挚的祝贺!你们经历了申报、初评和终评,从全国众多的优秀编剧和演员当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这个国家级艺术大奖,是你们靠作品、靠表演,靠多年来勤学苦练、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奉献观众得来的。这是你们收获的时刻,是你们多年来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选择坚守戏剧舞台的回报,你们实至名归,祝贺你们!
我还要向各位评审委员会的专家老师们表达由衷的敬意。在评审过程中,各位评委都秉持着公正、客观、专业的原则,遵循严格的评选标准,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对中国戏剧事业的责任感,你们的辛勤付出确保了评奖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大家辛苦了!
同时,我还要向广州方面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此次广州市政府以大量的人力、物力确保我们的展演、评审、颁奖活动顺利举办,从上到下精心组织策划,各项细节都力求妥帖完备。在演出期间,市民、观众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向你们表达由衷的感谢!
我们在座的同志们都十分清楚,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曹禺戏剧文学奖对于整个戏剧行业的意义、价值和分量。梅花奖和曹禺奖是中国戏剧界最具权威性的奖项之一,历来中国剧协对待这两个奖项的评奖工作都十分严肃、严格、认真、谨慎。回想40年前,中国戏剧舞台经历了十年浩劫,演员青黄不接,剧目单调贫乏。为了让戏剧艺术重新焕发青春,在前辈戏剧家们的策划、催生下,中国剧协主办的《剧本》和《戏剧报》(《中国戏剧》杂志前身)于1982年、1983年分别创设了全国优秀剧本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前身)和中国戏剧梅花奖。曹禺戏剧文学奖是我国唯一专为舞台剧剧作而设的奖项,历届获奖作品基本反映了各阶段我国戏剧剧本创作的最高成就,推出了一大批活跃在戏剧创作一线的老中青剧作家,为繁荣我国的戏剧创作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个奖项历经了多次更名,本届特别接续了“曹禺戏剧文学奖”的旧称,突出强调了剧本的文学属性。中国戏剧梅花奖则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为